孙可望(?~1660年),原名孙可旺,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南明永历时期权臣,陕西延长县(或作米脂县)人。张献忠在川北牺牲后,他带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坚持抗清。后改投永历政权,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因与大将李定国不合,导致内讧。兵败,投降清廷。明崇祯三年(1630),张献忠在陕北起义,出身贫苦的孙可望参加义军,被献忠收为养子,改姓张。成年后,勇敢、狡奸,每遇敌,他率部下沉着应……[详细] |
孝献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顺治帝妃嫔,世称董鄂妃。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大将军费扬古之姊,贞妃族姐。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入宫,深受顺治帝宠爱。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升迁速度之快,中国历史少见。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氏在承乾宫病逝,年仅22岁。董鄂氏是顺治帝……[详细] |
王兴(1615—1660),字电辉,古野乡人。本姓黄,先世因避仇人寻衅而改姓王。他自少年即好勇尚气,有膂力,然遇事精细,人称他为“绣花针”。13岁时,杀人逃命,辗转流落恩平。王兴年三十(1644),值明末清军南下,起兵恩平。及唐王聿至广州,他拥护唐王甚为得力。不久,佟养甲及明降将李成栋攻陷广州,移师屡攻恩平不下。随后李成栋反正保明,王兴即上表永历帝,率部队响应。永历帝派大理寺卿(职掌刑狱的最高司法……[详细] |
李森先(?—1660年),字琳芝,掖县(今山东莱州)人,清初政治家,顺治年间官任御史。他风骨冷峻,铁面无私,平生以摧折豪恶、匡扶正义为己任,声满天下,被称为清初御史第一人。李森先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官国子监博士。明亡后曾被李自成政权任命为礼政祠祭司从事。清入北京,李森先恢复原官。顺治二年(1645年)考授为江西道御史。清朝建立后,明末的阉党冯铨、谢升做了清朝的内院学士,执掌朝政。顺治……[详细] |
梁炳(1572~1660)字如星。容城人。11岁能文,以聪明闻名于乡里。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次年授郓城县知县,兴利除弊,多有善政。四十三年(1615),山东大饥荒,梁炳搜索仓库,请求赈济,劝人募捐,得谷万余石,煮粥以食贫民,缓征以俟天时,以使百姓不致流离失所。四十四年(1616),因母丧去职,行囊空空,以致不能置办丧事。后起用为阳信县知县,平息争讼,以小戒而寓大惩,为阳信人所德。又因……[详细] |
连城璧(1591~1660)字如白,明末五里圳(今对桥乡)人。天启四年(1624)举乡试。崇祯十三年(1640)特用进士,授灵山知县,调顺德知县。旋擢陕西道御史。清顺治三年(1646)九月,唐王被执,永明王监国,城璧自肇庆至梧州入见,即命巡按广东,佐巡抚王化澄协理军务。复又回肇庆,漳州萧嘉音盘据海滨,城璧单骑往召之,嘉音感而归附。城璧改其名曰王兴,荐为总兵。清兵攻两广一年多,总督佟养田来信劝其降,……[详细] |
沈云英(1624—1660),明代女将,明萧山昭东长巷村人。少喜骑马射击,耽于书籍,强于记忆,对宋胡安国的《春秋传》颇有研究。父沈至绪客游京师,她随从前往。崇祯十六年(1643),其父任湖南道州守备,她侍父左右。时农民军张献忠部队进攻道州,沈至绪战亡。沈云英闻讯后束发披甲,率十余骑,出其不意,直趋农民军营寨,拼力夺回父尸,遂解道州之危。郡守上奏其功,湖抚王聚奎奏请降敕,赠沈至绪昭武将军,建祠麻滩驿……[详细] |
白曰可(1590~1660) 原名白篆,字羲画,号衷葵;书室名敦本堂。倒吊柳人,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白璧仲孙,闻喜(今属山西)训导自成文之子。曰可豪爽宽和,尊老爱幼,博闻强识,酷爱文学。每试独居前茅,名噪一时。万历四十年(1612)中举,四十七年(1619)会试不第,遂饱览海岱之胜,随父客居河东。父卸任还乡,曰可不乐出仕,翕然同归,隐居山村,矢志于教。其同情里人疾苦,荒年自虽不富,解囊相……[详细] |
梁应材(1587-1660年),号瑶石,生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春城人。万历四十年广东乡试第十二名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京都会试第一百二十八名,登进士,授江西进贤县令,调任芜湖县令,一到任,便召集父老乡亲,征询兴革意见,兴学宫,疏泮源,筑堤堰,申保甲。从此,陋习革除,文物振兴,奸邪平息,提为驾部主事。巡视皇城,惩办奸宄,升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崇祯十二年(1639年),告老还乡,不入公……[详细] |
孔大德(?~1660)字登小,号秀野耕民。明末清初南市人。幼颖敏有志。天启七年(1627),倪元璐、龙焕斗典试江西,奇其文,以为老宿儒之文,及揭晓,见才弱冠儿,益惊异。屡试礼部不第,崇祯七年(1634)登会试副榜,例选县令,不就。明朝灭,哀愤不欲生,遂绝迹城市,穿着明代的衣服。居乡间,惟以读书灌田自娱。邑丞陈某造其室,其逾墙遁去。顺治十七年(1660)七月,有人从云南回来,说起永明王的事,大德闻之……[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