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诰,(1740-1818),浙江杭州富阳人。董邦达之子。工诗古文词,书法宗王羲之、献之,又能於一粒芝麻-[天下太平]四字。山水禀承家学,雅秀绝尘,晚宗宋、元。为人和易,一时寒畯多得其授画法。 乾隆 二十八年(1763),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进士,殿试名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子,改置二甲第一,为传胪,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三通馆协修,武英殿纂修。散馆后,改任编修。董诰历任礼、工、户、吏、……[详细] |
汪志伊(1743—1818)字稼门,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双港镇白陂塘汪氏,清朝大臣。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充四库馆校对,议叙,授山西灵石知县。除徵粮扰累,刻木为皂隶书里分粮数,以次传递,民遵输纳。调榆次,迁霍州直隶州知州。代州民孟木成杀人,已定谳情实,其弟代呼冤,巡抚勒保檄志伊往按,平反之。承审者护前失,不决,命大臣临鞫,重违众议,志伊坚执与争,孟木成竟得免死。志伊以此负强项名。擢江苏镇江知府,调苏州,……[详细] |
吴锡麒(1746~1818) 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国子监祭酒。后以亲老乞养归里。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至终。吴锡麒诗笔清淡秀丽,古体有时藻采丰赡,代表作如《双忠祠》、《凤凰山怀古》、《观夜潮》、《读放翁集》等。在浙派诗人中,能继朱(□尊)、杭(世骏)、厉(鹗)之后,自成一家。亦能词,但不如其诗和骈体文的著名。吴锡麒骈文……[详细] |
许宗彦(1768-1818)。原名庆宗,字积卿【一字固卿】,号周生。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授兵部主事,两个月后,辞归。后移居杭州,杜门著书。工诗能文,著有《鉴止水斋集》二十卷。其妻梁楚生,亦工诗文,两人乃合续陈端生《再生缘》弹词。《清史稿 儒林传三》有传。……[详细] |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又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他是清中叶一位著名的学者,六七十岁时还能在灯下作细书,阅蝇头字。每过一岁,翁方纲必用西瓜子写下四个楷字,五十岁后写“万寿无疆”,六十岁后写“天子万年”,至七十岁后则变成“天下太平”。最后一年元旦时,写到第七粒西瓜子,眼睛因疲劳看不清东西了,他感叹地说:“吾其衰也!”不久便去世了。翁方纲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详细] |
马履丰(1740~1818)马履丰,字亨夫,号伟山,连城(原长汀)四堡马屋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世代以刻板印书为业之家。曾祖、祖父皆乐善好施,重视培育后代,时聘名儒童我梅、邱锦芳在喻园、奎文阁等读书胜地主讲经史。履丰尚在幼年也随履成、履谦、源秉等俊秀之士,受业于童邱二先生。履丰以学业出类拔群,17岁中秀才入县学攻读,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辛卯科举人。履丰赋性耿介,刚正不阿,上京引见时自带家养青骡……[详细] |
梁上国(1750~1818)梁上国,字斯仪,一字九山,江田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三十三年中举,乾隆四十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后因守父母孝回乡。乾隆五十五年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历官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嘉庆十二年(1807)迁詹事府少詹事,后升任太常寺卿。上国关切福建及邻近地区的事务。他上疏建议清廷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把噶玛兰地区收入版图,加强管理与开发,并建议鼓励当地民众开垦荒地,归民所……[详细] |
张辅(1723-1818),名承治,字英阁,号瑶村,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太学生。清乾隆十年(1745)分发两淮,候补盐运判;十一年署安徽池州府通判;十四年委管淮北板浦关;十五年署理通州分司判;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南巡,御赐“福”字;三十三年署理淮南监掣同知兼泰坝印务;三十八年补授海州分司运判;四十一年(1776)升任淮北监掣同知;四十五年乾隆皇帝南巡,承办行宫,奉旨加一级……[详细] |
杨古雪,名继端,字明霞,广元县长东路高城堡(今广元市旺苍县普济镇)人,生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月。出生书香门第,是一位善诗词、工书画的女作家。著有《古雪诗钞、词钞》,诰封宜人,自号“古雪文史”。杨古雪之父杨喜,是乾隆庚辰举人,曾任纳溪县教谕,潼川府(今三台县)教授,江苏省-县知县、苏州知府等职。其母何氏亦通诗书。古雪有三兄弟,皆有才学。古雪天资聪颖,幼随父于纳溪学署,4岁父教其识字,即能……[详细] |
邓见龙(?——1818),字炉峰。清代归善县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任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训导。恪守封建伦理道德,善事只做不说。爱护学生。大埔地瘠人贫,学生送不起贽礼,从不责怪。人家请吃请喝,从不接受。平生待人接物,一团和气,从未大声责怪过人,从未变过脸色。大埔知识分子、学生、商人、妇女、儿童无不敬爱他。嘉庆廿三年(1818)死于任上。秀才们日夜哭他。出殡之日,大埔县民数千人,身着丧服随榇……[详细] |
郭大昌(1742-1818年)字禹修。高良涧人。水利专家。中国水利科学会编《中国古代著名水利人物表》所列14人之一。他对黄河水性及趋势了如指掌,对治黄方案有精到见解,尤精于堵塞决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河决老坝,一夕百丈余,全黄入运”。情势十分危急。河道总督吴嗣爵 凌晨登门求见,拟拨公银50万两,限时50日,请他主持堵决事宜。他只用了20天时间、耗银两千便成大功,由此“知名于时”。包世臣……[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