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福(1837~1917),原名业,又名义,字渊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防城古森洞小峰乡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随父母迁往广西上思直隶厅(今上思县)务农。咸丰二年(1852)在左江航线上当船工,工余随父叔学习拳棒。不久父母双亡,遂以打柴捕鱼为生。咸丰七年,约同乡邓阿富等六人,参加了广西天地会农民起义军,在归顺(今靖西)活动。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清政府调集大军围剿广西各地农……[详细] |
徐致靖(1844年~1917年)清末维新派。清末民初江苏宜兴(今宜兴市)人。字子静,德宗光绪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读学士,至内阁学士、署理礼部侍郎。1897年(德宗光绪二十二年)德国侵占胶州湾,他以外患日迫,亟思“变法图存”。次年上疏清光绪帝明定国是,“以一定心,而维时局。”主张破除资格并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张元济等人。认为“苟欲变法,必广求湛深实学、博通时务之人……[详细] |
爱新觉罗·奕劻(1838~1917年)晚清宗室大臣,满族镶蓝旗人。清高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永璘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子。1884年,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庆郡王。1894年,被慈禧封为庆亲王。1898年,成为铁帽子王。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03年,为首席军机大臣,仍总理外务部。1911年,为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弼德院总裁。清朝灭亡后,迁居天……[详细] |
徐继孺(1858—1917) 字又稚,号悔斋,晚年自号苏门山人,今曹县郑庄乡徐楼村人。他自幼聪颖好学,6岁能辨四声,11岁中秀才,15岁考选拔贡。遂即游学济南,同窗中他年龄最小,每次考试却名列前茅,深得泺源书院主讲匡鹤泉的夸赞。还常与泉城文人谈经论史,切磋学问,多能探本溯源。不久,以拔贡朝考,选为黄县训导。公事之暇,他遍访胶东名士,孜孜学问,以求教益,因而学业大进。清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十……[详细] |
王先谦(1842-1917)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山长。长沙县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18岁补禀膳生。咸丰十一年(1861)赴安徽安庆,任长江水师向导营书记,数月后辞归。同治三年(1864),在湖北提督梁洪胜营充幕僚。同年乡试中举人。明年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翰林院侍讲。光绪六年(1880)任国子监祭酒。复在国史馆、实录馆兼职,充云南、……[详细] |
梁诚(1864~1917),原名丕旭,字义哀,号震东。广州海珠区黄埔村人。梁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小好学上进,才华出众,在家庭资助下于光绪元年(1875)九月未满12岁,考取第四批赴美国菲力学院读书。光绪七年梁与其他留美学生一样,未毕业就被召回国。返国后初在总理衙门工作,不久,随张荫桓公使赴美,后任使馆参赞。1897年,梁又随张荫桓赴英,参加英女皇维多利亚登极60年庆典。返国后,被授直隶候补道。光绪二……[详细] |
李瑞东(1851—1917),名树勋,字文侯,号瑞东,别号烟霞逸士,慷慨大方,人称“小孟尝君”。清直隶武清县城东后街(今天津市武清区城关镇东街)人。李瑞东恭拜武林名师,交英杰侠士,得内外家武功之精义,终将所学所悟衍化生新,创李式太极拳。李瑞东祖籍山西,明永乐年伴随人口大迁徙辗转而定居在武清城里。李氏得益晋商的盛兴,谙熟中草药材生意,时有“草药李家”之称。明隆庆年兴建武清砖城后,李家生意愈加红火。万……[详细] |
杨健侯(1839—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杨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是杨禄禅之三子。杨健侯的拳术刚柔并济,出神入化,刀、剑、杆各种器械无不精通。且善发弹,拿三、四弹丸于手中,往往能同时击中三、四只飞鸟,有弹无虚发之美称。露禅逝世后,他接替父职在京授拳。他宽厚仁慈、秉性温和,从不恃拳傲扬,有极高的武德。《永年太极拳志》说他“性情温和,德高望重。杨禄禅逝世后,继续在(北)京教拳为业,并将杨禄禅‘大……[详细] |
孙昌(1881—1917),字建谋,又名孙振英,振兴,孙中山大哥孙眉的儿子,南蓢翠亨村人,生于1881年5月28日出生于檀香山,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11月20日,奉命乘船押送军饷赴广州,遭海军误击,坠入江中,溺水殉职。时年34岁。孙昌(1881—1917),字建谋,又名孙振英,振兴,孙中山大哥孙眉的儿子,翠亨村人,生于1881年5月28日出生于檀香山,在当地接受中学教育。孙昌从小在澳门……[详细] |
锡良(1853—1917),字清弼,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他为官三十七年,以正直清廉、勤政务实而著称,是晚清时代一位政绩颇佳,贡献较大的历史人物。他早期在山西任职二十年,以廉洁、仁爱、为官认真著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进逼京师地区,锡良受命率部北上保卫京师,后知慈禧、光绪一行逃往长安,便改去山西太原前往护驾,被光绪帝任命为山西……[详细] |
汤寿潜(1856—1917),原名震,字蛰先,又作蛰仙,清萧山城山大汤坞村人。少年时在家乡读书,“早岁颖异,以文学见称”。青年时曾出任浙江金华书院山长,主张教学以实用为务。光绪十二年(1886),入山东巡抚张曜幕。十六年作《危言》一书,共4卷,提出精简冗员,改革科举,推广学校,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军防务等,并阐述其改良主张。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逾两年,授安徽青阳知县,数……[详细] |
曾兰(1875-1917),字仲殊(纫秋),号香祖,四川华阳人,蜀中名士曾阖君之姐。1890年,她15岁时就嫁与吴虞为妻,曾参加南社。1893年,吴虞被封建家庭逐出,携妻带子前往成都西北约50里的新繁县(今属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西郊龚家碾乡居数年。曾兰能文善书,常为吴虞誊写文稿,题写书名,为乡邻书写对联。吴虞说她:“嗟予不善书,弗识临池趣。君思补予阙,弄墨兼朝暮。”曾兰幼年学习篆书,以20年时间苦……[详细] |
吴肇基(1881—1917),原名璀光,字翔夫,号吉堂。义乌吴店萧皇塘人。1903年游学日本,痛恨清廷腐败,愤而弃文习武,毕业于日本武备学堂。回国后,为结束封建帝制,建立共和,立下了汗马功劳。因积劳过度而英年早逝于任内。 农民世家棍棒少年 1881年农历十月初三的晚上,“哇”一声婴儿的啼哭从萧皇塘村的一所农家大院“十八间”的一间厢房里传出。这“十八间”的主人姓吴,名琅琴。此时此刻,他的妻子何氏……[详细] |
沈石友(1858-1917),原名汝瑾,字公周,因喜石砚,取石友别号,江苏常熟人。咸丰八年(1858)八月十二日生,1917年逝世,享年60岁。平生所作以诗为多,间治古文,有《鸣坚石斋诗钞》等刊行。沈石友在近世砚林是无人不知的藏砚大家,所藏无论材质、形制都以品味格调为第一,不沾俗气。他收藏砚台动机明确,玩物益志,所以每得一砚总是把玩再三,细心琢摸,琢摸透了,便与砚成了知心朋友。然後依其属性,或自铭……[详细] |
陈侠农(1878~1917) 原名家儒,又名宏尤,字聘珍,新桥镇山柚脚村人。18岁考廪生,后因家境不济而辍学,在家以烧陶为业。幸得邻村父老陈明善等资助,赴穗考入两广师范学堂。在校期间,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而加入同盟会,参加秘密的反清活动。1900年毕业返乡创办进取小学,自任校长,次年出任文昌县育才高级小学校长。响应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共和,平均地权”的号召,在师生中开展反清宣传……[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