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沙国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沙国河,物理化学家 1934年5月7日生于四川成都。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激光化学、分子动态学及化学激光研究。20世纪60年代从事硼烷合成、气相爆震波及高温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我国首台化学激波管。70年代研制成功微波吸收材料,满足了国防急需研制成功连续波和脉冲氟化氢化学激光器,进行了激光与靶面作用研究,给出了……[详细] |
方肇伦,分析化学家 1934年8月16日生于天津。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东北大学分析科学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原子光谱、流动分析及分析系统微型化研究。在我国最早从事流动注射分析技术研究,在理论和实验技术上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以非平衡溶液处理学术思想为指导,全面发展了流动注射分离与预浓集的理论与实验技术。在流动注射与原子吸……[详细] |
蔡睿贤, 工程热物理学家。原籍广东台山,1934年2月生于广东汕头。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分析复杂总能系统中,创立了比较法,并由此总结出各种总能系统的多种简明定性规律建立了强调正确评价准则的热力学分析学说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合理准则与系统分析。在叶轮机械理论方面,全面发展了中心流线法,有些内容已列……[详细] |
64、计亮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亮年, 生物无机化学家 1934年4月20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鄞县。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曾任该院院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生物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系统地研究了钌等小分子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与DNA的作用及其机理在合成大量小分子配合物的基础上,用热力学、动力学及理论计算(密度泛函法)等总结了这些配合物的不同组成、结构与DN……[详细] |
65、许厚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厚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 1934年5月4日生于安徽歙县。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62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地潮委员会主席。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模型逼近方面,发展带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异常与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详细] |
66、闻玉梅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闻玉梅(女)(1934.01.16- )医学微生物学家。上海市人。1956年毕业于原上海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治疗型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6年获亚太病毒学会突出贡献奖,2009年德国Duisburg and Essen大学授予名誉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乙型肝炎病毒学与免疫……[详细] |
67、葛昌纯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昌纯, 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1934年3月6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平湖。195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1983年获德国Dresden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中,分析推导了复合分离膜一系列特性参数和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式,提出了一条独特的制造复合分离膜的……[详细] |
68、童坦君 中国科学院院士 童坦君(1934年8月15日—),出生于浙江慈溪。老年生物学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加入九三学社。童坦君出生于浙江慈溪,后转到上海求学。本科毕业后师从刘思职学部委员,攻读生物化学专业,196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母校北京医学院,从事生物化学科研与教学。“文革”期间,童坦君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正常的教学与研究中断。1972年,童坦君因病在家休养,但仍没放弃学习,这使他的专业水……[详细] |
69、丑纪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丑纪范,气象学家 1934年7月23日生于湖南长沙。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气象学院教授。曾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主任、北京气象学院院长、熵与交叉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20世纪60年代首先将变分法和泛函分析引入到数值天气预报,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比国外同类工作早近10年。70年代论证准地转模式大气温压场的演变与下垫面热状况的等价性,将正问题和反问题结合起来……[详细] |
李朝义,神经生物学家。1934年7月28日生于重庆。1956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期间,对视网膜、外膝体和视皮层神经元的非传统感受野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实验确定,在视网膜和外膝体神经元的传统感受野以外,还存在着一个比感受野面积大几十倍的“去抑制区”,并证明这个区的活动对于传递图形的区域亮度和亮度梯度信息起……[详细] |
71、张佑启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佑启, 计算力学、土木工程专家。原籍广东新会,1934年9月18日生于香港。1958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获工学士学位。1964年获英国威尔斯大学博士学位,1973年获英国威尔斯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82年获澳大利亚阿雷特大学工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拓了有限元法在结构力学、特别是板与壳的研究。1964年及1965年提出矩形及三角形板单元,1965年……[详细] |
72、王立鼎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立鼎, 精密机械和微纳机械专家。1934年12月2日生于辽宁辽阳。1960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机械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超精密齿轮工艺与测试研究,建立了相关精度理论与“正弦消减法”等误差补偿方法。研制出最高精度等级的精密齿轮和渐开线样板,用于工程和计量基准。80年代开展亚微米级传动链精度及高平稳性工作台……[详细] |
73、饶芳权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饶芳权(1934.09.27- )电机专家。广东省大埔县人。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曾任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总经理顾问。先后参加或主持设计过我国云峰、刘家峡、龚咀、龙羊峡等重大电站的水轮发电机,并获多项奖励。在设计、制造和调试我国当时单机容量最大、海拔高、水头高、水头变幅大、设计参数要求高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工作中解决不少技术关键……[详细] |
74、王淀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王淀佐, 矿物工程学家。1934年3月23日生于辽宁凌海。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选矿系。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教授、名誉院长。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发展了浮选理论,在矿物加工工程的研究中,系统分析浮选剂结构-性能关系,建立起浮选剂分子设计理论,用一系列定量判据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分子结构的“组装模型”对各基团……[详细] |
75、曹春晓 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春晓, 材料科学家。1934年8月6日生于浙江上虞。195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不断开创新型钛合金和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并应用于航空工业,显著减轻飞机及其发动机的结构重量根据再结晶和相变相结合的原理,创立了高低温交替热变形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于大型钛合金零件生产中的金相组织不均匀的关键问题首先利用特定的相变模式……[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