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为龟兹人,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他的父亲曾任襄州别驾,早逝。白居易幼年聪敏过人,五、六岁开始学诗。他10岁时,又逢河北、淮南的几个节度使发动叛乱,战火骤起。他的父亲为了保护儿子的安全,将他送到今浙江去避难,他便随母离开家乡,飘泊江南。唐德宗贞元三年(787),16岁的白居……[详细] |
高霞寓(772~826)范阳(今涿州)人。家世孝友,五代同灶,唐德宗令表其门,受到乡里称颂。霞寓少年时读《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好为大言,以慷慨自许。贞元年间(785~805),徒步投长武城使高崇文,被视为族子,授任军职,累入朝奏事,甚得信任。元和初年(806),诏授御史大夫,从崇文击反叛朝廷的剑南刘辟,-皆克,下鹿头城,降李文悦、仇良辅。剑南平,以功授彭州刺史,不久代崇文为长武城使,封感义郡王。……[详细] |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详细] |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是唐中叶的思想家、哲学家、优秀的散文家和杰出诗人。刘禹锡因父亲刘绪曾在江南为官而出生在嘉兴(今属浙江),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自小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贞元六年(790年),他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九年(793年),他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十一年(795年),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之职。两年后调补京兆府渭南县……[详细] |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人,是西凉王李暠的后代。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写文章注重气质。25岁时,在汴州与韩愈相识。从此,追随韩愈,勤奋好学,博学有才,并娶韩愈侄女为妻。他与韩愈经常在一起,谈文论学,写作古文,维护儒道,反对佛老,发表文学主见,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李翱中进士第,初任授书郞,后三迁至京兆府司録参军。宪宗元和初年,转国子博士、史……[详细] |
崔群(772—832)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敦诗,号养浩。贞元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初,为翰林学士,迁礼部侍郎,选拔人才较公允。十二年(817),为宰相。以反对用皇甫镈为相,出为湖南观察都团练使。穆宗时,任御史中丞,出任武宁军节度使,被节度副使王智兴所逐。还朝授秘书监,历华、宣二州刺史,荆南节度使,后为吏部尚书。 六年卒,年六十一,赠司空。……[详细] |
崔植(772年—829年2月) 字公修,宰相佑甫犹子,立为嗣。长庆初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为刑部尚书,旋授岳鄂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入拜户部尚书,出为华州刺史。太和三年卒,年五十八,赠尚书左仆射。太和九年(八三五)卢中规撰唐马先生庙碑,为其所书。穆宗长庆元年(821),他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皇帝曾问他所谓的贞观、开元之治是怎样产生的?他说:“太宗重视发展生产,知道百姓疾苦,励……[详细] |
张曙 (772-846),小字阿灰,一作阿咸,南阳(今属河南)人。侍郎张祎之从子。(一说侄)。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官至拾遗。 曙工诗善词,才名籍甚。颇为乡里所重。词传一首,或疑张泌作。……[详细] |
(772~811) 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县)人。唐贞元(785~805)末进士,历任左拾遗、侍御史、户部员外郎等职,因曾被贬充衡州刺史,世称吕衡州,有《吕衡州集》10卷行世。吕温在法律思想上强调明刑立威,认为治理国家必须“权之以法制、董之以刑罚”;但又认为刑罚是道德的辅佐,刑罚的运用必须服务于“导之以德”,以达到使人“迁善远罪”的目的。为了维护封建法制的严肃性和力求执法公正,他提出了……[详细] |
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元年(806)进士。 穆宗时为左拾遗,徙江西观察使。武宗时拜相,出为淮南节度使。早岁以歌行自负,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白居易和而广之,惜已失传。《全唐诗》存《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