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廷玠(?—782),唐代官吏。平州(今河北卢龙)人。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之父。始为平舒丞。大历中拜横海军使,坚守沧州城,击退李宝臣等的多年围攻,迁洺州刺史。曾告诫族侄田悦恪守法度。后郁愤而卒。《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九十一》廷玠,幼敦儒雅,不乐军职,起家为平舒丞。迁乐寿、清池、束城、河间四县令,所至以良吏称。大历中,累官至太府卿、沧州别驾,迁沧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横海军使。承嗣与淄青李正己、……[详细] |
李惟岳(?-782年),河北范阳人(今北京)。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之子,本为成德军行军司马。李宝臣死后,被推为留后,占据河北七州之地,后上表求袭父位。德宗不准,李惟岳便举兵谋反。德宗以张孝忠为成德军节度使,与朱滔联兵征讨。建中三年正月,朱滔、张孝忠破李惟岳于束鹿(今河北辛集)。成德兵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并缢杀李惟岳,传首京师。求袭父位李惟岳的父亲是李宝臣,原名叫做张忠志,本为安禄山的义子,安史之乱平……[详细] |
钱起(710?-782?),字仲文,排行大,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十载 (751)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安史乱后任蓝田县尉,与退隐辋川的王维唱和。终考功郎中、大清宫使。与郎士元、司室曙、李益、李端、卢纶、李嘉祐等合称“大历十才子”,又与郎士元齐名,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之誉。擅长五律,七绝亦含蓄清丽,颇饶韵味。有《钱仲文集》,《全唐诗》存诗四卷,混入其孙钱羽(左应加王旁)《江行一百首》等……[详细] |
李端(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详细] |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今绍兴)人。少举明经,善书法,有文才。唐玄宗时,宰相张说见所作《喜雨》、《五色鸽》两赋,十分器重,荐为丽正殿校理。后改监察御史里行,出为河阳令,又任都官郎中、岭南选补使等职。肃宗即位,由襄州刺史召为中书舍人。文字富丽,又工书法,当时四方诏令以至玄宗传位诏册,都出其手。肃宗爱其才,加兼尚书右丞,后为国子祭酒,因事贬为庐州长史。代宗即位,征拜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详细] |
湛然(711~782),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唐高僧,人因称之为荆溪大师,又称为“妙乐大师”。湛然俗姓戚,本业儒。17岁时始攻习佛学,20岁时求学于天台宗高僧玄朗,尽得其学说精髓;38岁时在宜兴静乐寺出家。玄朗圆寂后,湛然继承其全部经籍秘藏,住持天台国清寺,成为天台宗第九代师祖。他提出“无情有性”说,阐发天台宗教义,著有《止观大意》、《金刚碑》、《始终心要》、《法华玄义释签》等著作。唐德宗建中……[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