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25年),字圣公,南阳舂陵(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西汉皇族后裔,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 ,更始政权建立者。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在淯水(今南阳白河)之滨拥立为皇帝,年号更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同年新朝灭亡,刘玄入主长安,成为天下之主。公元25年,更始政权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之下,土崩瓦解,刘玄向赤眉军出降,献出传国玉玺,更始政权灭亡。不久,刘......[详细] |
鲍信(151年-192年),字允诚(仅见《三国志通俗演义》,正史无记载),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东汉末年济北相,讨伐董卓的诸路人马之一。鲍信受何进征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阳时适逢董卓进京,鲍信劝袁绍除掉董卓,袁绍不同意。后袁绍、曹操等人起兵对抗董卓,鲍信也起兵响应。后联盟破裂,鲍信劝戒曹操静观其变。青州黄巾军进攻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所劝贸然出战,兵败战死。鲍信把曹操迎为兖州牧。在与黄巾军交战期间......[详细] |
吕嘉,南越国丞相。吕嘉连续担任三代南越王的辅臣,权倾一时,其家族多与王室结亲,任长吏者多达70余人,在南越国很有地位,并且得到越人的拥护信任,其声望超过南越王兴。王太后为邯郸人,欲对汉内属。因怕损害到自己的地位,吕嘉杀掉主张归汉的南越王赵兴与太后及汉使者,与中央朝廷抗衡。元鼎六年冬,被汉军擒杀。权倾南越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提到吕嘉自何时起开始担任南越国的丞相。吕嘉这一名字,在《史记·南越列传》中......[详细] |
来歙(?—公元35年),字君叔,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东汉名将、战略家。汉兵兴起后,王莽因来歙是刘氏姻亲,将他拘禁起来,经门客营救得以免罪。公元23年,更始帝即位,任用来歙为小吏。公元25年,更始帝失败,来歙与妹夫刘嘉归附光武帝刘秀,光武帝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公元27年,来歙出使割据陇右的隗嚣。公元32年,来歙和征虏将军祭遵袭击略阳,杀死隗嚣守将金梁,据守略阳。隗嚣用所有精锐部队攻城,光武帝于......[详细] |
臧洪(160年―195年),字子源(一作子原 ),广陵郡射阳县人 ,汉末群雄之一。为人雄气壮节,曾为关东联军设坛盟誓,共伐董卓。袁绍非常看重臧洪,先后让他治理青州和担任东郡太守,臧洪在这些地方政绩卓越,深得百姓拥护。后臧洪因袁绍不肯出兵救张超,开始与其为敌,袁绍兴兵围之,经过几番恶战,臧洪被袁绍所擒,慷慨赴死。早年经历臧洪的父亲臧旻历任使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守、太原太守等职,在任官期间很有声誉。......[详细] |
张贺,杜陵人,汉武帝著名酷吏张汤之子。巫蛊之祸受牵涉,被处以腐刑。后出任掖廷令,曾尽心照保护幼年的汉宣帝。昭帝时期去世。汉宣帝当上皇帝后,追念其恩,追封其为阳都侯,谥为“哀侯”。弟弟张安世是汉武帝末期、昭帝和宣帝著名大臣,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张贺,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其父就是汉武帝著名的酷吏张汤。张汤汉武帝时出任御史大夫,阿法以媚武帝,深得汉武帝的崇信。但后来却与丞相庄青翟产生嫌隙 ,而丞......[详细] |
杨秉(92~165年),字叔节。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杨震的第三子。小时随父亲学习《欧阳尚书》、《京氏易》,博览群书。学成后,广收学徒,隐居教学。四十多岁应司空的召辟,拜为侍御史。后曾出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迁任城相,杨秉每到一处为官,均按任职的天数领取俸禄,多余的从来不要。汉桓帝即位,他以通晓《尚书》被召入宫为皇帝侍读,先后做过太中大夫、左中郎将、侍中、尚书等职。此时大将军梁冀把持朝......[详细] |
西汉燕(今属河北)人。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王刘舜太傅。武帝时,与董仲舒辩论,不为所屈。治《诗》兼治《易》,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其诗语与齐、鲁大不相同,他推测《诗》之意,杂引《春秋》或古事,与经义不相比附,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皆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燕、赵言《诗》皆本于韩婴。赵子、淮南贲生即其高徒。赵子传蔡谊,三传形成韩诗的王学,食子学和长孙学,学徒甚多。后人认为他的《诗》学不......[详细] |
何敞(生卒年不详),字文高,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其父何宠,建武年间做过千乘都尉,后因病免官,隐居山野。何敞为人公正,自认为志趣与时尚不相合,所以州郡每次请他做官,皆以有病推委。元和三年(86),宋由任太尉后,召他为从僚,以殊礼相待。他在太尉府中处事公正,直言不讳,据理力争,不屈从于权贵,司徒袁安也很敬重他。他精通经传,博学多才,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很是高明,对谬误多有匡正。当时京师及各地......[详细] |
寇恂(?—36年),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寇恂出身世家大姓。年轻时任郡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 王莽败亡,更始新立,派遣使臣巡行郡国,声言:“先降者复爵位”(《后汉书·寇恂列传》)。耿况带领寇恂,到边界恭迎使臣,并按规定交上印绶。然而,使臣收取印绶后,过了一夜,仍然没有归还之意。寇恂大怒,勒兵入见使臣,请还印绶。使臣不给,......[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