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是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
叶名琛(1807年~1859年4月9日),字昆臣,湖北汉阳人,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清朝中后期著名疆臣,官至两广总督擢授体仁阁大学士。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俘,自诩“海上苏武”。人称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一提到叶名琛,熟悉历史的读者就会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策略,从而认定他是清末一个昏庸的高官。而实际上,这却是一个由清政府和侵略者联手捏造的百……[详细] |
僧格林沁(1811—1865.05.19),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将,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贵族出身,善骑射。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旋入京,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后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1854年俘林凤祥,以功晋……[详细] |
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1831~1861) 清朝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也是清朝和历史上最后一位手握实权的皇帝。咸丰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明诏求贤,镇压太平天国,开启洋务运动,但最终却以一系列不平淡条约结束统治生涯,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1861年,咸丰帝病逝,享年31岁,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庙号文宗,葬于清定陵。人物生平早期经历……[详细] |
邓安邦,字保臣,男,东莞人,祖籍东莞桥头湴湖人。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武将,历任广协左营都司、抚保中军参将,广州副将,与当时提督方耀、郑绍忠齐名,有“粤东三将”之称。邓安邦自小家贫,年轻时随父居住广州,服劳役,供奉养。他体力很强,好练技击,遇事喜欢仗义扶助,有古代侠士风范。咸丰皇帝即位初期,粤东有盗贼为害,他应征当上练兵长官。咸丰四年,小刀会李文茂集结数万人进攻广州北门,政府军队战败,邓安邦率3……[详细] |
何桂清(1816年-1862年)清朝大臣。字丛山,号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进士。历任编修、内阁学士、兵部侍郎、江苏学政、礼部与吏部侍郎、两江总督等职。人物简介1854年任浙江巡抚。1855年,调兵在浙西、皖南抗击太平军,并攻下皖南徽州(今歙县)、休宁、石城(今广阳)。次年,又攻下太平(治今仙源)、祁门、宁国等地。1857年夏,擢升两江总督,驻常州。搜括苏、浙钱粮供给清军江南大营。1858年11月,……[详细] |
谭廷襄(?—1870年),字竹崖,山阴华舍(今浙江绍兴县)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进士,随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主事、郎中、保定知府、陕西巡抚、直隶总督等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谭廷襄参与了中外交涉及天津一带的防务。在直隶总督任上,谭廷襄因在大沽口及天津地区防守不利,贻误战机,于咸丰七年(1857年)被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并于两年后被释回。随后相继担任陕西巡抚、山东巡抚、刑部侍郎、工部侍郎……[详细] |
恒福(?-1862) 清代大臣。蒙古镶黄旗人。额勒德特氏。1858年(文宗咸丰八年)在河南巡抚内镇压捻军。次年春升直隶(今河北省)总督。六月奉命至北塘(位塘沽之北)迎接并劝说英法公使登陆进京换约,被拒绝。后在北塘代表清政府与美国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1860至1861年间英法联军占北塘。陷新河(位塘沽西北)袭大沽(位塘沽南)时,他阻止人民反击,强令大沽南岸炮台挂免战白旗;又逃往天津,命天津知县迎……[详细] |
瓜尔佳·桂良(1785-1862年),瓜尔佳氏,字燕山,满洲正红旗人,恭亲王奕訢的岳丈。清朝大臣,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同治元年7月病死,谥号文端,入祀贤良祠。桂良,闽浙总督玉德子。1808年(嘉庆十三年),由贡生捐礼部主事,历迁部曹、道府。1834年(道光十四年)升河南巡抚,1839年,擢湖广总督,旋调闽浙总督,继任云贵总督。翌年兼署云南巡抚,奏请……[详细] |
花沙纳(1806-1859)清朝大臣。清蒙古正黄旗人。乌米氏,字毓仲,号松岑。宣宗道光间进士,历官至吏部尚书、左都御史。后改隶于正黄旗。花沙纳生长在一个蒙古族官宦之家,其祖父壮果功德楞泰,在乾隆年间受护军统领、西安将军等军职;父亲名冲阿,官累至盛京副都统、黑龙江将军等。经历文宗咸丰初,清政府财政困窘,无力支付庞大军费,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他于1852年(文宗咸丰二年)10月继福建巡抚王懿德之后,奏……[详细] |
史荣椿(?-1859) 清朝将领。直隶大兴(一作宛平,今属北京市)人。字荫堂。行伍出身。1853年(文宗咸丰三年)以京营参将随胜保在阜城(位河北省泊头市西南)等地镇压太平军北伐。1855年(文宗咸丰五年)任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位于广平县东南)镇总兵,旋调徐州(今徐州市)镇总兵。因镇压捻军有功,1858年升直隶(今河北省)提督,协助僧格林沁办理天津海防。1859年6月25日大沽战役中,在南岸炮台督……[详细] |
乐善(?-1860)清朝将领。伊勒忒氏。蒙古正白旗人。历官云麾使、参将等。1854年至1855年曾随胜保于独流、阜城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其后在河南、安徽镇压捻军。1859年赴僧格林沁天津军营,协力防御再度北犯的英法侵略军。同年6月25日英舰侵入大沽,督率守军英勇反击,击沉敌舰多艘,毙敌数百名,取得大沽之捷,遂由河北镇总兵升为直隶提督。1860年夏,英法舰队集结于大沽口外,僧格林沁令其撤出北岸炮台,……[详细] |
爱新觉罗·载垣(1816—1861年),清朝宗室、大臣。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六世孙,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的五世孙,世袭和硕怡亲王爵位,十二家世袭铁帽子王之一,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首。曾任御前大臣行走,亲受顾命。清文宗咸丰帝即位后,渐受信用,累官左宗正、宗令、领侍卫内大臣。咸丰十一年,与爱新觉罗·端华、爱新觉罗·肃顺等八人受顾命为赞襄政务大臣,掌握实权。同年,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发动“祺祥政变”,载……[详细] |
托和络·穆荫(?-1864年),字清轩,隶满洲正白旗,晚清大臣,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由官学生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迁翰林侍读。咸丰元年,命以五品京堂候补,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三年,迁礼部侍郎,署左翼总兵,寻调刑部。八年,擢理藩院尚书兼都统,调兵部尚书。十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与怡亲王载垣同为钦差大臣,赴通州与英法联军和谈。谈判失败,扣押英法谈判代表巴夏礼等,导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穆荫论罪撤……[详细] |
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訢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后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十年(1884……[详细] |
爱新觉罗·奕山(1790年-1878年),字静轩,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宗室。康熙帝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玄孙,道光帝族侄。侍卫出身。历任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伊犁参赞大臣、伊犁将军等职。道光元年(1821年),由四品宗室充任三等侍卫。历任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镶蓝旗汉军副都统,伊犁参赞大臣,正红旗护军统领等职,道光十八年(1838年)授伊犁将军,二十年召回北京。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