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河南省历史人物介绍19

河南省历史人物介绍19

  • 胡汉生
  胡汉生,红25军老战士,建国后曾任华东海军防空兵部政治委员,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部副政治委员兼主任,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海军烟台基地政治委员,海军政治学校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17年出生于新县卡房乡胡河村。192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因家贫,七岁即参加劳动,以放牛、砍柴为业。九岁上学……[详细]
毛国兴 革命烈士 (19011928)
  毛国兴,1901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出生在河南省新县箭厂河地区毛岗——坐落在大别山的崇山峻岭之中一个不足百人的小村庄的贫苦农家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地主阶级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使广大穷苦农民过着凄凉悲苦的生活。那时,虽然毛国兴家劳力多,却仍过着吃上顿愁下顿的紧巴日子。毛国兴1岁时,当了一辈子睁眼瞎的父亲决定让他进私塾念点书。毛国兴天性聪颖,思维敏捷,加之认真刻苦,学业总是出类拔萃。一次,老师问他十几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详细]
司文德 革命烈士 (18961926)
  司文德,1896年出生于河南省汤阴县小朵庄(现城关镇西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的司文德性格刚强,好打抱不平。与小伙伴们一起拾粪搂柴禾,遇有恃强争抢、欺负人者,他总是挺身而出,扶助弱小。因此,小伙伴们都很喜欢他、敬佩他。1918年,22岁的司文德随父亲来到郑州工务处当工人。这时的司文德,一张国字脸,浓眉大眼,膀阔腰圆,干活从不惜力气,加上性格豪爽,主持正义,深得工人群众的信赖。4年后,即担任了工务处192棚副棚首,负责车站的铁路维修工……[详细]
吴伯涵 革命烈士 (18981930)
  吴伯涵,原名吴为凡,1898年4月出生在河南省固始县张广庙一个地主家庭。吴家有田地70多亩,并在张广、王集等处开办了粮行、钱行、药店,全家老少40多口,雇用长工、伙计十多人,生活比较富裕。1912年秋,吴伯涵入泉河镇高级小学读书,勤奋好学,进步很快。其间,江梦霞(河南早期中共党员)来小学任国文教员,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讲述中华民族的伟大,介绍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他教育学生“好男儿志在四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详细]
王大鹏 革命烈士 (19071938)
  王大鹏,1907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新集镇(原属光山县)把棚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王家世代务农,缺书少墨。王大鹏7岁时,父亲送他进了私塾,指望他能够通过读书光宗耀祖。在私塾里,他刻苦勤奋,尊师重友,疾恶如仇,颇受先生器重。一次,一个地主恶少把邻居家的小女孩当马骑,还嫌她爬得慢,用脚使劲踢她的头部。王大鹏看不下去了,一脚把恶少蹬了个仰面朝天。恶少见是打不过的王大鹏,便咬牙切齿地说︰“姓王的小崽子,你等着吧!我回去让我爹找人收拾你。”王大鹏一听……[详细]
萧崇善 革命烈士 (19011928)
  萧崇善,1901年冬出生于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胡畈村(原属湖北省黄安县)一个佃农家庭。幼时曾入私塾念书,后因家境日渐贫寒,中途辍学,其父寄予他通过读书光耀门庭的厚望遂付诸东流。萧崇善性情直爽,寡言少语。25岁那年秋天,忙完了田地里的农活,他听说箭厂河一带闹农会,便三天两头往那儿跑。他有时早出晚归,不到半夜不回家,一回到家里,就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手里拿着一大把纸条,又是念又是唱,弄得家里人莫名其妙。一次,他爹问他是不是在外边入了什么邪门帮……[详细]
萧国清 革命烈士 (19171933)
  萧国清,1917年出生在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萧湾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新县来了共产党,领导农民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起红色政权。10岁那年,萧国清入“列宁小学”读书。萧国清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经常向老师请教什么是“劳苦大众”,什么是“革命”,什么样的人算是“土豪劣绅”,等等问题。除识字和接受革命教育外,她最喜爱的是音乐课。老师很喜欢她,教她很多歌曲。打那以后,不管是在校园内或是山间小路上,都能听到她那动人的歌声。凭……[详细]
余梦痕 革命烈士 (19031931)
  余梦痕,原名余光焰,1903年农历七月初六出生在河南省光山县千斤乡余店村(今属新县)的一户富裕农民家庭里。他两岁时父亲病故,家中田地无劳力耕种,母亲生活无依靠,便带着他和胞兄迁居江西省德安县木环珑乡孙家榨村,投靠舅父杨彩青和二舅父杨一平。1914年,余梦痕1岁时,母亲请求舅父送他入当地私塾读书。1918年,杨一平到德安县城郭氏私立沉毅高等小学教书,又将他带到该校就读。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德安县,正在郭氏私立沉毅小学读书的余梦……[详细]
余席珍 革命烈士 (19031927)
  余席珍,原名余常良,又名余壁,1903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泗店计河村一个农民家庭。本世纪初的旧中国,社会一片黑暗,民不聊生。余家世代务农,为人厚道,勤劳朴实。余席珍的父母虽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仍难得过上好日子。余席珍7岁时,一字不识的父母不想再让儿子当“睁眼瞎”,遂送他入私塾念书。余席珍生性聪颖,刻苦好学,颇受先生器重。后来家境日渐困顿,由族人资助才勉强维持学业。1923年他入武汉中学就读。此时,董必武、陈潭秋正以武汉中学作为阵地,吸收进……[详细]
杨松柏 革命烈士 (19011933)
  杨松柏,字仲白,又名维新。1901年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往流镇西街一个世代书香家庭。1918年,他考入固始县城中学。这时新文化运动之风吹到了固始这块古老的土地,一些人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杨松柏在学校里接受了新思想,逐渐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1926年冬,杨松柏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4月,杨松柏参加了二次北伐。四一二-政变后,杨松柏和其他同志被中共党组织派往河南从事革命活动。杨松柏回到家乡。不久,他便与固始中学……[详细]
  杨乐羊,原名杨光寿,曾用名洛阳、伍昙、王志刚,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千斤杨店村(今属河南省新县)。杨乐羊3岁时,在江西德安做生意的伯父杨华先回老家探亲,见他资质过人,便带他到德安,送入郭氏私立沉毅小学学习,并为他易名伍昙。18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昌湖北高等师范附中学习。在武昌学习期间,杨乐羊受当时进步思想影响,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于192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伯父来武昌看望他,勉励他刻苦学习。临走时,语重心长对他说︰“光……[详细]
  易干福,1909年10月出生在河南省固始县段集乡易下楼一个贫苦农家。易干福全家八口人,挤在2间破草房里,靠租种本村地主易得全的几石水田生活。易干福0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了地主易安堂家放牛。易干福的父亲生性豪爽,自家虽穷却仍不忘接济穷朋友,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侠义之士。易干福受父亲影响,从小就疾恶如仇,好打报不平,因此,村里那些年龄相仿的穷孩子都爱和他在一块玩,他也就成了个“孩子王”。光阴荏苒。易干福5岁时,父亲为了让他学门手艺,就把他送到一……[详细]
  叶道志,1910年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今新县)陡山河乡槐树店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幼没钱上学,在家帮助父母劳动。1928年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到光山开辟创建柴山保(今新县陈店乡)革命根据地时,叶道志参加了革命军。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后改编为红十一军三十一师,他被编入一团(即一大队,党代表王树声)当班长。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7月,在当地农民武装和农民群众的配合下,他所在的部队奉命于鄂豫交界的要隘白沙关成功地举行了“-动”,消灭了寨上的……[详细]
  张顺干,1917年9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清丰县韩村乡苏二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跟着父亲和哥哥给地主扛长工,母亲领着弟弟沿街乞讨。7岁时,父亲和哥哥被地主逼债外出逃荒饿死在他乡,母亲忧病交加无钱医治惨死在土炕上。此后,张顺干与叔叔相依为命。1942年秋后,张顺干离开家乡去南乐县找八路军。误入国民党新八军高树勋部。1945年10月下旬,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后接受改编。张顺干实现了当八路军的梦想,成了八路军某……[详细]
  詹以贤,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箭厂河詹湾村一户农家。8岁时,被送进私塾念书。1923年,詹以贤以优异的成绩同吴焕先一起考入湖北县蚕业学校。当时,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新思想、新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在大别山传播开来,使幽静的大别山出现了一片希望的曙光,也使詹以贤的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在与吴焕先的频繁来往和交谈中,詹以贤的思想进一步倾向于革命,逐步接受了马列主义。1925年秋,詹以贤同吴焕先一起从武汉返回家乡。他们脱下学生装,脚穿草鞋,身着旧……[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