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贤(1917—1946) 曾名王明哲、王甫一。1941年进陕甘宁边区后改名丁超,凤翔县纸坊乡鹞子凹人。 志贤少时,笃志好学,青年时代就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933~1936年在陕西省立二中上学期间,积极参加由学校党组织发动成立的学生进步组织“反帝大同盟”、“读书会”和“引擎社”,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6年毕业,在陈村小学教书,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12月由教师丁新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详细] |
窦应昌(1871—1951) 字瑞卿,号敬斋,凤翔县柳林镇宋村人。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任参议院议员。民国6年(1917)赴广州任非常国会议员、陕西首席代表,兼任孙中山-顾问、大元帅府参议。民国12年(1923),拒收贿金,誓“头可断,决不选曹琨。”刘镇华为陕西督军,惧弹劾,以五百金相贿,他严拒不受,以“苛政殃民,横征暴敛”作提案弹劾。后又拒蒋介石拉拢。民国18年(1929),出任陕灾救济会会办兼山西永济妇孺收……[详细] |
张振乾(1896—1942) 字应坤,凤翔县董家河乡双冢村人。祖代以耕读为业,童年亡母。继母王氏,兄弟侍奉,乡里称孝,待乡亲家人厚道和睦。 他习性豪侠,幼时习文练武,对清政府苛政常感愤慨。辛亥革命时,毅然弃农从军,为陕西国民革命军徐元恺部军营见习官,由于英勇善战,授职为营长。他约束士兵,恪守纪律,保护穷苦百姓。民国14年(1925)1月驻军凤翔,时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他护乡保粮,拯救饥民,乡里感德,立碑以记。他对兴学堂、办教……[详细] |
蒲林(1921—1941) 凤翔县田家庄乡申都村人。民国27年(1938),在申都小学读书期间加入共产党,不久任申都小学党支部书记。随后在“西府书报社”工作,常扮作报童传送党的文件。民国28年(1939)去延安学习,后在晋绥抗日根据地工作。民国30年(1941)春,日本侵略者对晋西北连续进行“扫荡”,蒲林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详细] |
郑书香(1849—1928) 字筱斋,凤翔县军仓巷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举人,初补宁强学正,后升汉中府教授。教士有方,授学多术,历任三年,汉中文风大振。先后获记三等功五次,赐文林郎(七品文散官)。宣统二年(1910)卸职回乡,任凤翔县凤起书院山长(即校长),以身作则,学以致用,对受教育者,循循善诱。民国9年(1920)修县志,未成。考证西府小曲属秦穆公宫廷中一种“宫曲词”,有“小宫调”、“正宫调”之分。秦献公东迁栎阳时,辞退……[详细] |
崔伟(1831~1893)又名崔三,回族,凤翔县南关外崔家凹人。幼时家贫,曾给地主当长工,长年赶车驮骡运输于外地。为人正直豪爽,精通马术、拳技,许多人拜他为师,跟随学艺,深受当地回汉族群众信赖。清同治元年(1862),陕西回民起义,凤翔府辖地回民拥戴崔伟为首领。八月四日,崔伟在麻家崖召集城外回民,反抗官府、团练之-。六日,官府将城内回民不分老幼全部杀尽,并调集西南乡地主团练2万余人,会同城内官军、团练一起对麻家崖回民进行围剿。起义军在崔……[详细] |
郑士范(1795—1873) 清末绅士,经学家。字冶亭,凤翔县高王寺人。道光二年(1822)乡试第一,后在贵州历任印江、安化、贵筑知县及平越知州,重视兴教办学。后回凤翔。同治元年(1862)劝告回民勿起义勿杀人,后入城协助知府张兆栋守城并镇压起义,晚年居家著述。撰有印江、安化、贵筑、平越诸志,《春秋传注约编》、《朱子年谱》、《许鲁斋年谱》、《归雨集》、《帚猗寮集》等。……[详细] |
司马德戡(579—618)司马德戡,扶风雍城(治今陕西凤翔)人。幼年丧父,跟随一个叫释粲的和尚读书。成年后以屠猪谋生。开皇年间做侍官,数迁至大都督。隋炀帝即位,汉王杨谅不满,举兵反叛,他奉命随杨素前去讨伐。曾为杨素出谋划策,计谋诡诈,深得杨素赏识。因功授仪同三司。大业三年(607)升为鹰扬郎将。隋炀帝征辽东,又进位正议大夫,迁武贲郎将。因善讨炀帝欢心,倍受亲昵。大业十二年(616)炀帝南巡江都,命他率左右备身骁果万人随至江都担任守卫。时……[详细] |
王檝字巨川,元代名臣,凤翔虢县(今宝鸡县)人。父霆,在金朝任过武节将军、麟游主簿。王檝风流倜傥,年弱冠,举进士不第,遂入终南山,潜心读书,对孙、吴兵法,尤为留心。金泰和中,檝又试,不中,便上疏朝廷,论天下形势和经世急务等,得金章宗嘉许,即任为缙山元帅府给事中。又因元帅高琪推荐,特赐进士出身,授副统军,驻守涿鹿。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檝督军迎战,鏖战三日,兵败被俘,临刑从容镇定,神色自若。成吉思汗问:“你怎么胆敢抗拒我师,难道不怕死吗?”檝答……[详细] |
阎询 字议道,宋时凤翔府天兴县(今凤翔县)人。少时博览群书,名播遐迩,赐进士及第,累迁秘书丞、监察御史等职。奉旨审理王素案时,因与王有姻亲关系而按例回避。降监河阳酒税,累迁盐铁判官。 阎对北方地理颇为熟悉,一次受宋朝派遣出使契丹,契丹派来作引导的王惠领其从松亭关一路前往。阎知道要走冤枉路,就嘲讽王惠:“此松亭路也,胡不径葱岭而于枉若是,定非夸大国土广以相欺邪?”问得王惠羞愧满面,默然无言。后加直龙图阁,知梓州。神宗时转右谏议……[详细] |
袁应泰(?—1621) 明末将吏,字大来,凤翔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历官临漳知县、工部主事、兵部武选郎中、淮徐兵备参议。兴修水利,救灾赈济,多有惠政。万历四十六年(1618),任按察使,赴永平练兵修甲。泰昌元年(1620)九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逾月,擢兵部右侍郎兼前职,代熊廷弼为经略,即上疏表示“愿与辽相终始”,熹宗授尚方剑,遂即赴辽东誓师,谋攻抚顺。天启元年(1621)三月,清兵攻沈阳,应泰派兵增援未济,乃撤……[详细] |
张舜典 字心虞,号鸡山,凤翔县陈村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幼聪慧,潜心理学,拜督学许孚远为师,后游江南,复随许讲学,广交先辈,数年始归。谒选署开州学正,与诸生朝夕讲论,皆朱程语录。升鄢陵县令,尽心民事,巨细必理。创设宏仁书院,与诸生讲学,置经史数千卷。五年后,升彰德府同知。天启改元,升兵部武选员外,上疏劝导皇家依据古代圣贤的教导行事,要皇帝疏远宦官。时魏忠贤专权,舜典严词指责,遂被罢官回乡。张杰、张舜典以学问著称,均……[详细] |
刘之勃(?—1644)字安侯,凤翔县北乡刘家沟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由行人升御史。崇祯因世乱,颇信佛老,之勃上 书:现兵荒马乱,百姓流离载道,皇上却耗资建殿阁,修斋堂,如果用耗费救济饥民,可固国家万年之本,用耗费资助军需,亦可满足一时之用,若将财力用于无用之地,岂不可惜。又上节财六议:今与先朝相比,马少了,草场反而增大了,应为节省之一;二是漕运修治及林苑营造工程,每年库额支出达几百万,应宜详察其可停可缓者以省助军费;三是诸镇兵……[详细] |
刘自唐 字尧村,凤翔县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为官清廉正直,关心百姓疾苦。任云南禄丰县令时,因县地处偏僻,地瘠民穷,他“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使其地渐成富庶之乡。该地文化落后,每年应童子试者(考取秀才资格的应试者)只三四十人。自唐遂于四乡兴建义学,拿出自己俸金以资所需,亲为讲学,倾心发展教育,使应试者达四百多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起补文选司主事。雍正四年(1726)转湖南保靖府同知(知州助理),保靖……[详细] |
师时 凤翔县大辛村人。生于清道光年间,幼学武术于河南嵩山少林寺,艺成返家。师时武艺高超,喜抱打不平,名声远扬。甘肃东南部及关中地区习武者,多以师时为师。师时练有“铁筷子法”,以二指剌人鼻孔,其人当即死亡,此技轻易不传。子思得其法,深夜于路口挡其父去处,两人对打,时觉对手武艺与己相当,恐不能敌,遂出此绝招,子即毙命。又练有“死人腾身法”,数十人围一人斗打,能腾空跳出圈外,众人不觉,自相厮打,师在一旁相视而笑。其子媳得其技,传与屈家山……[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