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绿园(1707年—1790年),字孔堂,号绿园,祖籍河南新安。一生著作颇丰,而《歧路灯》最为重要。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豫西大饥,李绿园的祖父携全家逃荒到宝丰县落户。李绿园幼时随祖父读书,后入当地义学,13岁应童子试,其后在科举道路上并不顺利,直到1736年30岁才中举,后居开封10余年,屡次赴京应试,终未能考中进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李绿园因父丧返家守制,开始撰写长篇小说《歧路灯》。该书以开封为背景,客观地反映了封建社……[详细] |
武亿(1745年—1799年),字虚谷,清代河南偃师人,著名的学者、金石学家,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一生著作颇丰。武亿十几岁父母双亡,家境困难,但他却学习刻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武亿中举人,四十五年(1780年)中进士,五十六年(1791年)授山东博山县知县。博山县山多地薄,他充分利用当地矿藏,积极带领民众生产自救,他还在县里开办范泉书院,选拔好学者进行培养,以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他勤于政务,对县里的案件随到随办,决不拖延,且……[详细] |
吕谦恒(1652~1728),字天益,号涧樵,新安仓头横山人,清雍正年间曾任光禄寺正卿。 吕谦恒自幼勤奋好学,数十年苦读不辍,在他居室临窗的书案下足迹凹陷寸许,辅的地砖几乎磨穿。他虽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但每次应考却屡试不中。据说,康熙四十五年,吕谦恒和儿子耀曾都参加了应试。一天中午,全家人都在用饭,忽有报子上门报喜,说是耀曾进士及第,耀曾媳妇非常高兴地向婆母禀告说:“你那儿子高中了。”婆母听后,看了眼又名落孙山的丈夫,一语双关地对儿媳说……[详细] |
吕履恒,字元素,号烜庵,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曾任宁县知县、广西道监察御史、奉天府丞兼学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宗人府丞、户部右侍郎等职,还曾为云南、江南典试官。他少承家学,擅诗文,著有《冶古堂文集》5卷、《梦月岩诗集》20卷、《诗余》1卷,另有剧作《洛神庙传奇》传世。……[详细] |
张治公(1881~1951年),又名张树林,河南省伊川县人,出身于绿林世家。祖父张士耿是清末“刀客”,叔父张黑子曾与“中州大侠”王天纵一道在嵩县杨山聚义,后张黑子被清南阳镇总兵谢宝胜捕杀,张治公遂上杨山,与王天纵等结为“杨山十大兄弟”。武昌起义爆发后,张治公率部跟随王天纵攻打洛阳,因谋事不密,清军有备,加入张钫秦陇豫复汉军和王天纵共同东征。镇嵩军成立后,张治公任第二标标统(团长)。此后,随着镇嵩军的蜕变,张治公由辛亥起义的义士而逐步成为……[详细] |
赵金鉴(1875~1931年),字劲修,河南省宜阳县人。两岁丧父,孤苦无依。村中设有私塾,金鉴好学,但家贫无力,常携篮剜菜拾柴,路过塾门,总被读书声所吸引,留恋墙外,倾听先生讲解。先生赵余庭见金鉴依墙之势,怜其好学,免学费,供纸笔,收其入学,并代他租种数亩薄田,得以生活有着。自此金鉴节衣缩食,刻苦攻读,后竟勤学成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金鉴考中拔贡。次年,朝考二等。初任四川候补知县,后任蓬州、大邑、灌县等县知县。在保卫云南河口战……[详细] |
张玉珽(1896~1957年),字珽方,河南省宜阳县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炮兵科。初任国民军陆军第一师炮兵营营长,继任察北多伦镇守使署督察处处长、晋北警备司令部副官、黑龙江省保安骑兵第二大队第一旅少将旅长,后任五十三军一三○师师长、中将高参等职,大都在边疆布防。“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企图立足东北并吞中国,抗日名将马占山率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奋起抵抗,其时张玉珽任前敌总指挥,亲临战场,屡挫日军,但终因后援不济而失败,-后退到苏联境内转……[详细] |
张寡妇(1880-1933),名贺贞,张有妻,河南省洛宁县草庄村人。民国时期女匪首。清光绪六年( 1880 )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嫁与同县德里兆农民张有为妻,育三子:振升、明升、先升。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有病故,遂以“张寡妇”称。后其长子张振升受地霸欺凌,被迫闯荡绿林,被地霸收买杀手暗害。贺贞气愤至极,遂倾家变产,购买0拉杆子。民国十一年(1922)秋,为报杀子之仇,张寡妇带次子张明升上山投入匪队,成为豫西著名的女“刀……[详细] |
杜夔,字公良,洛阳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东汉末年至魏文帝年代。他精通音乐,不仅熟悉乐器的制作和演奏,而且对音乐理论也有很高的造诣,是我国古代著名音乐家。杜夔自幼聪明过人,对音乐特别感兴趣,曾向许多名家学习音乐知识及乐器的演奏。因此,他对金、石、丝、木、竹等材料所制的钟、铙、埙、鼓、琴、弦、筝、笙、竽、箫、笛等乐器皆很精通。他还对当时各类音乐界的名师进行深入研究。如善咏雅乐的邓静、尹齐,能歌宗庙祭祀之曲的尹胡,通晓古代舞蹈的冯肃、服养等……[详细] |
于忠(462年—518年),字思贤,又字千年,北魏洛阳人。曾官至侍中、领军将军,权倾一时。于忠出身名门,是北魏名将于栗的曾孙。初仕孝文帝,任武骑侍郎、太子翊军校尉,被赐名登,以朴直见称。宣武帝时渐被重用,以平元禧之功,封魏郡开国公,宣武帝改其名曰忠。正始二年(505年),为太府卿、使持节,兼侍中。曾为西道大使,代表朝廷巡抚诸州县。其间,他严厉执法,对政绩突出的官吏,及时报朝廷予以奖励,对贪赃枉法、罪大恶极者,刺史镇将押送京城由中央处理,……[详细] |
宇文福,生卒年不详,北魏洛阳人。他一生战功卓著,为官清廉有方,名声甚好。宇文福“少骁果,有膂力”。孝文帝太和初年,他先后官拜羽林郎将、建节将军、南征校尉,赐爵新昌侯。因功升为显武将军,不久又为恢武将军、北征将军。他率军击败蠕蠕部,俘敌万余。太和十七年(493年),为假军将军、后军将军,随孝文帝南征。定都洛阳后,孝文帝命他于京城附近寻找合适的牧马之地,宇文福经过反复考察,选定了东至石济、西到河内,跨黄河南北方圆千里之地,成为北魏多年的固定……[详细] |
薛琡(?年—550年),字昙珍,北朝时洛阳人。历北魏、东魏、北齐三代,他善谋划,为官执法严厉。薛琡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薛豹子为北魏徐州刺史。薛琡最初为典客令,是国家负责接待宾客之官。每次待客,他礼节态度都非常优雅恰当,不卑不亢,受到北魏宣武帝高度赞赏。孝明帝正光中,薛琡任洛阳令。都城之地,素为难治。但他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并严肃整顿属下作风。所以,其任职期间,洛阳社会秩序相对比较好。他审案注重的是证据,以理服人,极少对犯人动大刑。于是,……[详细] |
长孙俭(492年—569年),北朝时期河南洛阳人。他一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18岁时,长孙俭即为员外散骑侍郎,随从尔朱天光定关中。北魏末年,关中与全国一样,局面非常混乱。大将宇文泰被派往夏州,他以长孙俭为录事参军,非常器重。后关中军事首领贺拔岳被杀,宇文泰急忙赶赴平凉,收拾残局。凡有大事,他都与长孙俭商议,很快控制了关中地区。长孙俭被宇文泰任命为秦州长史、防城大都督,封信都县伯。不久,长孙俭转任夏州刺史,甚得民心。在他的耐心劝说下,相邻……[详细] |
侯刚(?年—525年),字乾之,北魏洛阳人。他出身寒微,但因善烹饪而入宫,历孝文、宣武、孝明三朝,曾权倾一时,特别是胡太后执政时期,他颇受宠信。孝文帝时,侯刚因善于烹饪,能做一手好饭菜,所以常出入宫廷。后被封为中散,又迁冗从仆射、尝食典御。他忠心耿耿,服侍孝文帝多年。宣武帝因他耿直,遂赐名为刚。其后历任奉车都尉、左中郎将、领刀剑左右,加游击将军、城门都尉、武卫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宣武帝念他对孝文帝的忠诚,以为右卫将军,领太子中庶子。延昌……[详细] |
王嘉(?年—约385年),字子午,北朝河南洛阳人,著名方士。王嘉形貌丑陋,很不注重举止,看起来滑稽可笑,不与世人交往。他通常不穿华丽衣服,不食五谷,类似现在说的辟谷。然而他外拙而内聪。初隐居于东阳谷中,后居终南山,凿崖穴居。追随其受业者常数百人。前秦时苻坚屡次征他为官,皆不应。他喜谈神仙怪异之事,善预测未来。后来被后秦主姚苌所杀,但许多人说又曾见过他。王嘉著有《拾遗记》,共10卷。前9卷记述上古庖牺氏至东晋历代异闻怪事,末卷记昆仑、蓬莱……[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