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濂(1899~1951),原名汝凡,湖寮镇龙岗村旧田人。志濂童年在家乡读书,18岁在湖山官学教书,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即随罗卓英一起参加北伐、东征。民国16~34年(1927~1945),先后在国民政府军政机关任职,历任股长、科长、处长、军需主任等,授少将军衔。民国34年冬后,分别在某酒精厂、广东实业公司任厂长和稽核;民国36年冬退职后居广州、汕头。民国38年8月,张志濂返家务农。1951年2月被扣押集训,9月在大埔狱中病故,……[详细] |
张梦生(1900—1977),岩上乡大老寨村人。在家乡的私塾读过几年书,14岁即随父亲到新加坡,在英华学校攻读英文。后因父亲的当业日益扩展,人手不够,遂辍学到芙蓉埠协理业务。尔后在新加坡主持大裕、恒裕、大利等典当业,由于治事精明、擘划有方,故业务蒸蒸日上。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业。除继续经营新加坡当业外,又与兄弟先后在吉隆坡合创了同利当、同裕当、南泰当、南利当、裕源当、永利当、伦福当、同德当、大利当、大顺当及裕利银业公司等11个机构;在……[详细] |
张文鸿(1902~1973),大埔县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陆军大学第六期将官班毕业。民国18年(1929)起任第十五师特务营中校营长、第四十三旅一团团长、第四十三旅旅长兼襄阳守备区司令。民国28年任第十一集团军四十八军一八九师少将师长。民国33年起任第四十八军参谋长、副军长。民国37年6月,升任第四十八军军长,兼任滇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长官,同年9月22日授中将军衔。民国38年春,率部驻防长江,同年冬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获。1961年……[详细] |
张恨秋(1905—1935),原名张高同,又名张杏秋,西河镇麻园村人。自幼跟随父母侨居马来亚。青年时期参加马共领导的工人运动,在与资本家的斗争中,被当局逮押入狱。民国16年(1927)春遭驱逐回国,返乡后,即与县内的共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从事革命斗争,任岩上支部和附城区委负责人,组织农民赤卫队、铁血团,带队攻打岩上民团,参加福建省平和县长乐乡的农民武装暴-动。他的家成了联络站,其家人节衣缩食,接待来往革命人员食宿。其母陈完英,妻子陈勉英……[详细] |
张平(1909~1985),字平资,高陂镇代富村人,毕业于省立大埔中学,后考入广东大学,1年后投笔从戎。民国16年(1927),他考进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两年后毕业,跟随蒋介石服务军中,先后参与东征、北伐、抗日、“剿共”。民国24年,被保送到中央军官学校第五期步科高级教练班深造,民国26年毕业,因成绩优异获校长蒋中正颁发的“勤学奖章”1枚。同年,张平受任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中校队长,后分别调任财政部税警总团教导总队主任教官、广东省保……[详细] |
张达中(1912~1995),原名显土,古野镇培美村人。他6岁丧父,靠母吴氏抚育。达中幼读私塾,后进高陂仰文学校(高陂中学前身)就读,继而考取大埔中学、潮州韩山师专毕业后从戎,参加抗日战争。不久,他入中山大学深造,毕业后先任广东省民政厅主任及视察等职,后进广东军官学校高级班及中央警官学校训练班受训,他因学业优异留中央警官学校任教。民国24年(1935)7月,他调任第十八军少校作战参谋。民国26年11月至民国29年5月,先后调任第十九集团……[详细] |
张夫(1916~1997),西河镇溪南村人。民国12~26年(1923~1937)在大埔、香港读书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于民国26年底赴延安投身革命,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民国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11月至民国35年4月,任晋察冀边区“抗大”教员。民国35年5月至民国38年2月,任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教师、教务科长。民国38年3月至1955年8月,任北京第五中学教导主任、校长。1955年9月至1966年5月,先后任北京教……[详细] |
张华明(1921—1988),曾用名黎明、吴云,西河镇黄堂村人。他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12岁回国进广州国立中山大学附中读书。其后,在“一二·九”-的影响下,从16岁开始就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和下乡宣传等各种-。不久,中山大学附中遭国民党当局封闭改编,他便离校返回南洋。尔后他又转到香港侨中读高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香港学生会刊物,为报纸写稿,组织读书会、时事座谈会,参加救济难民和战地服务团等工作。在此期……[详细] |
张志英(1925~1994),原名锡典,中共党员,西河镇黄堂村溪南埔人。解放前夕,他就读于上海国立同济大学,民国38年(1949)7月在上海华东革命大学学习时参加革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志英先后在济南电信局、邮电部电信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1957年后,在国防部五院五支队、三支队和七机部二十三所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历任五院三支队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和七机部二十三所副所长、所长、党委副书记、科技委主任等……[详细] |
陈可奇(生卒年待考),茶阳梅林人。附生,乾隆九年(甲子,1744)甲子科乡试,以书经(一说以诗经)中广东第四十七名举人。次年连捷中乙丑科三甲进士。初任四川三台县知县。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改任肇庆府儒学教授;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调任直隶南雄州儒学教授。……[详细] |
陈应联(1727—1810),字赤山,号子人。茶阳梅林人。增生,乾隆十七年(1752)春参加壬申恩科乡试,以书经中广东第三十四名举人。同年九月考取二甲进士,时年二十六岁。十月归班铨选,二十五年(庚辰,1760)冬莅任安徽南陵县知县。在任期间曾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主持重修南陵县城垣。并撰写了《重修朗陵城垣碑记》(载于民国《南陵县志》卷四十一“艺文志”)。应联生于雍正五年(丁未,1727),卒于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享寿……[详细] |
陈文阶(1874~1945),原名士献,字式琛,湖寮镇莒村人。其少时因家贫,未正式进学堂,只在其父执教之私塾旁听。惟其生性聪慧,很快粗通文字。为谋生计,他18岁离家南渡星马,初在星洲大兴当学徒,月薪仅两元半。他克勤克俭,工余常为店伙做些洗衣等杂活,颇得店主及工友垂爱,不几年,升为首席柜面。数年后稍有积蓄,便独自经营生意,从小到大,直至与星洲侨贤张运卿合创大利当于马来亚芙蓉,自任经理,因其信誉卓著,生意日隆。民国12年(1923),他在雪……[详细] |
陈文褒(1881—1911),西河镇上黄砂村人。性豪放。他家境贫困,初到惠州,后到南洋经商。每赚得些钱,就买酒肉结交朋友,转眼花光。一回,雇船溯韩江返家,三餐均自行烹调,饱吃酒肉之后便乘醉意弃船上路。途遇神庙辄将神像打碎抛去。在高陂他又抛去该乡人最虔奉的神像,乡人得报,立即聚集数十人持棍棒赶到河岸,寻人驱殴,而他却已站在江心船上狂笑不已。文褒虽如此豪放不羁,但有所信仰却必求实现。在南洋,他接受了-,加入了同盟会,便朝夕考虑如何实现己志,……[详细] |
陈志强(1904—1989),字继章,桃源镇团结村陈屋楼人。民国3年(1914)至民国10年他先后在桃源陈氏作新小学、高陂仰文小学、潮州金山中学读书。民国10年5月,金山中学停课,他于8月转学梅州中学。民国11年8月进北京大学甲部预科学习。民国13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民国15年秋参加李大钊领导的“实践社”。半年后,李大钊、邓文辉、张挹兰等被军阀张作霖绞杀,陈与同学徐炳麟等冒死为三位烈士棺殓并运存于北京城南崇孝寺。陈志强旋因躲避追捕……[详细] |
陈启育(1909~1980),湖寮镇莒村人。民国11年(1922)养正小学毕业后,升入县立大埔中学就读。在埔中学习期间,他加入进步组织新学生社,与连贯等一起进行革命活动。民国15年,他考进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院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上海工人的3次罢工运动。民国16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上海大学被封,启育遂转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就读,担任中共中国公学党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中公学生》总。民国19年2月,因未……[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