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廪,江西萍乡人,乾宁元年,登进士第,官秘书正字,有代表作《杨岐山》。萍乡自唐宝历元年(825)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中,有129人在科举中取为进士,其中文进士122名(含莲花县21名),武进士7名。据史料记载,萍乡第一个取为进士的是唐宝历元年的易之武,接踵者为唐乾宁元年(894)取为进士的唐廪。……[详细] |
邓贞谦(1907—1928),又名邓中坚,于1907年出生于上栗县彭高镇茶源头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萍乡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就与孔原、张国庶、刘型等进步青年学生一起,积极组织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当时安源的工人运动搞得如火如荼,邓贞谦经常组织学生听安源工人的演讲,把人命校一大批进步学生团结到学校的进步组织“策群社”的周围。1926年秋,邓贞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27年暑期,邓中谦放弃继续读书的机会,全身心投入革命洪流。按照党组织的指示,他……[详细] |
杨士杰(1892—1927),出生于上栗县彭高镇坛华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4岁丧父,母亲改嫁以后,参加安源工人运动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9月,带领部分矿警队员,参加了北伐战争。后担任了矿警队一分队队长。1927年“马日事变”后,参加了围攻长沙的战斗。1927年6月初,担任中国工农革命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五连连长。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杨士杰率五连随二团从安源出发,攻打萍乡,转战醴陵,攻克浏阳。起义失败后,杨士杰和部……[详细] |
罗运磷(1896—1927),号松岩,上栗县上栗镇新建人。1917年进入北大预理科,为较早的萍乡籍北大学生之一。当时,正值苏俄十月革命不久,,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罗运磷北大毕业回到老家创办一所女子学校,校址设在上栗市回龙庵。不久,他担任了官办的萍乡中学校长职务。1926年北伐军来到萍乡后,经过斗争的锻炼,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和组织工会、农会、教师联合会等群众团体的组建工作。担任萍乡县县长。“马日事变”以后,壮烈牺……[详细] |
应益都(1903-1937),上栗县杨岐乡关上村人,父辈为清末秀才。第一批加入共产主义先锋队,中共共产党员,随毛泽东同志参加过秋收起义暴动,曾任游击队队长、新四军新编团团长。1937年从事秘密工作不幸被害身亡。现予以抚恤。……[详细] |
彭涵霖(1808—1851),字迪修,上栗县福田镇泉塘下人。他出身书香世家,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无所不读,尤其对儒家学说造诣颇深。道光十七年,他从萍乡步行至南昌参加乡试,考取五十五名举人。道光二十一年会试中一百四十九名贡士,殿试取为二甲八十七名进士,并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四年授职翰林院编修,参与国史编纂。道光二十五年授儒林郎。道光二十六年任山西乡试副考官。道光二十九年任奉天乡试国考官。道光三十年授任奉直大夫、奉政大夫。咸丰……[详细] |
喻增高(1803—1840),字清一,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村人。喻增高生而聪颖,悟性极高。17岁参加县试入邑庠(秀才),19岁参加省试取为廪生,岁科试获一甲第三名,丙戌(1826)朝考第二名,被录任教谕。丁亥年(1827)借补丰城训导。道光十五年(1835)钦取进士。以后任翰林院编修及国史馆协修。其主要著作有《大道不器论》、《州县官有勤恤民隐者责成督抚严查参疏》、《澹香斋》等。道光二十年(1840)病故于京都。 ……[详细] |
喻兆藩(1862—1920),字庶三,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村人。20岁时在萍乡县参加童试,被补为县学生员。光绪十一年(1885)选为拔贡,接着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光绪十五年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八年,在为父奔丧守孝期间,恰逢哥老会在大安里起义,喻在当地招募乡勇500余名协助萍乡知县守城,受到朝廷奖励。光绪二十一年(1895),萍乡遭遇大旱,赤地百里,惨不忍睹。适逢在家的喻兆藩挺身而出为民解困,只身赴金陵(南京)见两江总督刘……[详细] |
魏宗铨(1884—1907),字月辉,上栗镇榉溪村人。少年即有大志,常与蔡绍南、邓坤等人探讨时务,议论国事。甲辰年秋,魏宗铨赴湘求学,入长沙明德学堂,结识了黄兴、宁调元、禹之谟等同盟会要人,更加坚定了反清革命信念。1906年10月18日,魏宗铨等领导并参加的萍、浏、醴起义爆发,因准备仓促,起义失败。起义失败后,在沿山路向醴陵出走途中不幸被湘军抓获,后解送萍乡,于1907年正月二十三日就义于小西门外。……[详细] |
蔡绍南(1865—1910),字秉章,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高田村人,幼时天资聪慧。青年时期的蔡绍南曾赴湘求学,后东渡日本留学。光绪三十一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同年夏天,受黄兴指派,蔡绍南与刘道一、彭邦栋等人回国策动萍、浏、醴起义,后起义失败。为逃避追捕,蔡化名潜往广西。1910年7月13日病逝于广西昭平县富罗乡。……[详细] |
(1842—1907),字芗垣,上栗县赤山镇周江村,与李有棠同胞兄弟。他于同治十三年(1873)癸酉科试考取拔贡,入国子监学习。次年,通过朝考授内阁中书,任玉牒馆誉录。光绪三年后,以知府分发湖南候补,先后管理过督审局、厘金局、试署沅州府。6年后调湖北襄阳府,后去安陆府,又升任武昌府。光绪二十一年,任广东高廉钦兵备道,后又擢升陕西按察使、布政使、护理巡抚。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李有棻被任为江西省团练大臣。光绪二十八年(1902)……[详细] |
1873—1905),字芾生,上栗县赤山镇周江村人。他天资聪慧,博闻徭证,幼时便领悟到“有用之学,无不自经史酝酿而出”。威丰八年,他以第三名考取袁州府学为附贡生,三年以后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同治三年(1864)考取辛酉科第一名优贰。次年,入京朝考,考取八旗官学议教习,国子监学政衔,选授峡江县训导,谦理教谕。他毕生的最大成就是根据二十四史的金、辽部分因成书仓促,缺漏甚多,他搜集各种正史、野史、笔记、杂说等百余种资料,对史实详加质证,写……[详细] |
(1840—1896),上栗县桐木镇杨坊村人。清咸丰六年(1856),16岁的李良发从烟,先后擢授河州(今甘肃临夏)右营游击,署理都闲府。因他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后留陕西任总兵,授提督衔,皇封振威将军,诰封三代世袭。光绪二十一年(1896)病逝于兰州。 ……[详细] |
(1760—1830),号金门,上栗县赤山镇观泉村人,出身贫寒,6岁丧父。乾隆五十四年(1789)会试中第三十名进士。后经殿试得中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以后,历任朝廷礼部、兵部、户部侍郎,直至太子少保。刘凤诰能言善对,随机应变,民间称其为“江西才子”,乾隆称他为“江西大器”。 ……[详细] |
张国焘(1897-1979)字恺荫,又名特立,江西萍乡上栗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38年被开除党籍。 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从搞学生运动到搞工农运动,亲力亲为,勇于负责,但从未当上一把手,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他有8万多人,毛泽东仅不足一万人马,便想争夺中央领导权,公然另立中央,继而对党的批评心怀不满,屡屡拒绝挽救,最后竟然于1938年4月私逃叛党投靠国民党,上演了一幕的丑剧。1916年入北京大学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中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