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历史人物介绍13

厦门市历史人物介绍13

  黄瑞坤(1867~1916年),字华谨,同安县嘉禾里二十四都薛厝社人。黄瑞坤小时就读村塾,16岁时随兄黄妈超赴菲律宾。初在棉三米示省张三台店内当店员,勤学西班牙语,兼习菲语。数年后转往宿务佐兄经营米铺。不久自设金顺昌商行,收购土产,推销上海、香港货品,获利甚丰,成为富商,在宿务侨界首屈一指。黄瑞坤曾于清末回国参与投资创办粤汉新宁铁路,出任新宁铁路董事。生平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任禾山自治会议主席,“以乡俗尚奢侈,婚丧多糜费”,提倡改革婚丧……[详细]
  林云梯(1866~1918年),同安县嘉禾里二十二都前埔人。幼时家境贫寒,13岁迫于生计,随乡亲南渡菲律宾,在马尼拉的商铺当伙计。十余年后,以全部积蓄投入布匹经营,初无钱开店铺,仅置一布橱陈列布匹营业(福建华侨称此类小布商为布橱仔)。后逐步发展,在马尼拉市-街开设胜泰布庄,直至赢得“棉布大王”之称。林云梯发家致富后,生活依然俭朴,但对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却热心捐输。曾捐给菲律宾普智学校5000元、西河堂6000元,捐助菲律宾华侨教育会50……[详细]
  • 黄仲涵
  黄仲涵(1866~1924年),字泰源,祖籍同安,生于印尼中爪哇三宝垄,著名印尼华侨企业家。黄仲涵幼时人私塾,接受中、荷文教育。其父黄志信,参加过闽南小刀会起义,起义失败后南渡印尼三宝垄,十年后为三宝垄巨富。黄仲涵成年后佐父经商,精通业务,光绪十六年(1890年)接替父亲经营建源公司。同年被荷兰殖民当局任命为“玛腰”(Majoor,陆军少校),专理华侨事务。光绪十九年(1893年),黄仲涵将建源公司改组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除继续经营米业……[详细]
  王长水(1864~1950年),祖籍同安县,生于马来亚古晋。其父王友海是沙捞越著名富商。王长水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岁开始佐父营商。光绪十五年(1889年)继承父业。同年,被委任为沙捞越华人甲必丹。王长水以甲必丹身份,促成和帮助黄乃裳草拟有关福州人到诗巫周围地区开发的31项垦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至三月间,协助首批福州移民由古晋进人诗巫。王长水善于投资,控制了农业种植、商业、航运及银行等许多企业,还拥有许多店铺、胡椒园、……[详细]
  洪晓春(1862~1953年),名鸿儒,字晓春,同安县翔风里窗东村人。清末到厦门经商,起初做粮食生意,后兼营信局、进出口、钱庄、汇兑。厦门工商界组织总商会后,被选为第二届总理兼南洋商业公会与糖油公会会长。他真诚为商界服务,不辞劳苦,到处奔波。凡商业上各方面的纠纷,他都亲自出面调解,成为厦门商界的领袖人物。他关心教育和公益事业,曾任厦门大同、民立小学和慈善机关“益同人”董事长,参与创办马巷舫山小学、启智小学,乐意帮助穷人解决生活困难。20……[详细]
  黄廷元(1861~1936年),号复初,马巷厅西侯乡(今马巷镇西炉村)人。因家境贫困,只在私塾读两年书就到厦门当商店雇员。他白天做工,夜间自学,一有余暇,手不释卷。后来略有积蓄,与友人赴台学医。回厦后自开牙医诊所,开始发家。清末政治腐败,外侮内患,国事日非。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黄廷元在厦门先后参与创办《博文日报》、《厦门日报》、《福建日日新闻》,宣传革新,反对美国歧视华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上海总商会会长、同安人曾铸……[详细]
  李应辰(1860~1922年),名应时,字宗聘,以官名应辰通行于世。祖籍同安县民安里十一都李厝。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县淡水镇中寮里。应辰从小好学,热衷武功。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淡水厅武学考试得第五名,光绪十七年中文举,文武兼备,在当地传为佳话。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甲午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台湾,民众群情激愤,台北鸣锣罢市,决心抗日。次年五月,……[详细]
  庄银安(1855~1938年),字吉甫,号希复,同安县积善里十八都祥露村人。18岁时,离开家乡到缅甸仰光,初做佣工,数年后自营源记栈号。曾向当地政府申请开荒,兴办农业。光绪十九年(1893年)任仰光建德总社第三任内总办,光绪二十九年与陈甘泉、徐赞周等人创办中华义学和益商夜校,后改共和学校。次年,康有为由印度到仰光,成立缅甸保皇分会,因庄银安在华侨中素孚众望,被委任该分会会长。同年中国同盟会员秦力山来仰光宣传革命。庄银安通过厦门侨商陈甘泉……[详细]
  卢戆章(1854~1928年),原名担,字雪樵,感化里古屿保古庄村人。卢戆章9岁读书,18岁应试,县考名列前茅,府试却落第,从此不入科场。当时,“欧化东渐”,卢戆章参与基督教活动,受西方文化影响尤深。这使他与科举制度进一步决裂。他说“求学期于济世,寻章摘句胡为哉?”同治十三年(1874年),卢戆章往新加坡半工半读,专攻英文。光绪四年(1878年)回到厦门,住在鼓浪屿日光岩下,应英国传教士马约翰的聘请,助译《英华字典》。由于他兼通英语华语……[详细]
  曾铸(1849~1908年),字少卿,同安县城内北镇宫人。年幼时随祖父移居上海,勤学好问,长进很快。又善画画,笔下芦苇秋雁,无不栩栩如生。曾铸成年后弃文从商,经营海味品致富。平素乐善好施,亲友仰仗他维持生活的有数十家之多。光绪十八年(1892年),山东受灾,曾铸捐巨资助赈。山东巡抚详请奖给蓝翎盐运司衔。又于安徽、山西助赈,奖换花翎。光绪二十三年在江苏淮州、徐州捐资助赈,光绪二十五年在太仓州、嘉定县建义庄、设学塾。两江总督、江苏巡抚详请奖……[详细]
  叶崇禄(1846~1927年),原名叶清池,字寿堂,晚年号颐园老人。嘉禾里狮山村人。崇禄小时家境贫寒,16岁时只身出洋,赴菲律宾小吕宋营商,不久又到伊郎当小店伙计。后经营糖类和杂货,数年间成为实力雄厚的富商,被菲律宾西班牙殖民政府任命为华人甲必丹。随着事业发展,崇禄先后在菲律宾各埠及厦门、上海、香港、宁波开设分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将生意交其弟清潭经营,携眷回乡。叶崇禄热心教育事业。曾捐款兴建厦门同文书院校舍一座,被命名为“清池……[详细]
  曾广庇(1846~1920年),原名曾妈庇,同安县安仁里曾营村人。曾广庇小时为邻居牧羊,后赴缅甸仰光谋生。初做泥水杂工,不久积资购一小舢板,以摆渡为生。一年连人带船被狂风刮走,漂到礼低镇辖下一农村,被当地村长招赘为女婿,得继承其岳父大片田地,勤劳经营致富。继而迁居仰光,开设德隆米行,数年间积资至2000盾,拥有楼房99间。贫苦出身的曾广庇,致富后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和华侨教育。他在银行存储专款,每月提取一笔款项购置药品,放置住宅廊下,……[详细]
  陈谦善(1844~1901年),名最,字谦善,别号乐峰,嘉禾里仙岳社人。少时随族人南渡菲律宾小吕宋谋生,初受雇于人,后以历年积蓄营商,终成巨富。陈谦善轻财尚义、济困扶危、乐善好施,深得侨胞爱戴,被推选为侨领。清政府也赏给道衔、花翎顶戴。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集资向西班牙殖民当局购得马尼拉北郊荒地数百亩,辟为中华义冢,使客死异邦的华侨有葬身之所。继而倡办中华善举公所和崇仁医院,施诊施药,贫病侨胞受惠良多。陈谦善旅菲30年间,创办学校……[详细]
  黄志信(1835~1907年),字守谦,别号思俭翁,同安县人。黄志信9岁时入私塾念书,13岁辍学从耕,后参加小刀会,担任军需官职务。起义失败后,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和两个兄长离开家乡,在厦门港搭乘一条商帆船逃到印尼爪哇,定居于中爪哇三宝垄。初做小商贩,后来逐步经营土特产,一帆风顺,至同治二年(1863年),已拥有上百万荷盾的资产。同治二年(1863年),黄志信创办建源公司,初称建源栈。主要经营土特产,从爪哇输出蔗糖和烟,从中国输入……[详细]
  林豪,字卓人,清末同安县翔风里金门人。少时勤奋好学,博览史籍。清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同治元年(1862年),林豪至台湾,受名士林占梅聘主家馆,一起讨论文史。后游府治,就见闻所及,写成《东溟纪事》2卷。又受聘主讲澎湖文石书院,先后应聘撰写《淡水厅志》、《澎湖厅志》。林豪居台日久,对台湾社会经济情况十分熟悉,并多有论述,而对澎湖尤为关切。林豪晚年归金门,专心著书。其著作除上述外,还有《诵清堂文集》20卷、《诗集》10卷、《别集》6卷……[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