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广东省 > 梅州市历史人物介绍6

梅州市历史人物介绍6

  李济平(1908—1996),兴宁坭陂镇高沙岭人。12岁上学,在坭陂教会乐育学堂、本村青莲小学念书。1925~1928年,投身于农民革命运动,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奔走他乡,在泰国当织布工人。1929年夏,在新加坡当锡矿工人。1932年,到香港国华布厂做工。不久,独立创办新华布厂,生意兴隆,工厂规模不断扩大。1942年冬香港沦陷,不得不关闭工厂回兴宁。1945年日本投降后,再次返港经营新华布厂,并创办联华布厂。几年后,……[详细]
  林伟宏(1906—1980),谱名举喜,平远县东石汶水村人。1925年平远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第四期步兵科,1926年毕业,随即参加北伐战争,因作战勇敢,由排长升为连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林伟宏任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二0旅二八团第三营少校营长,在黄梅兴旅长的率领下,于上海江湾、虹口一带,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8月14日下午,黄梅兴将军不幸以身殉国,林伟宏率兵继续与日军战斗。战后晋升为中校团附。11月,日军占……[详细]
  曾宪立(1904—1998),平远县东石大营里人。自幼天资聪颖,6岁入小学,12岁入中学,选修理科,偏重外语,而且是不断变换学校,不断插班,从广益中学到梅州中学,到东山中学,参加毕业考试,成绩虽优,而不获广东省教育厅认可。事后赴上海投考大学,有赖上海嘉应会馆热心同乡为他仿造某中学毕业证件,作为报名应试的有效证件,于16岁考取上海同济大学医科,修完前期课程,于1928年前往欧洲德国明兴大学留学。1931年,因家中经济困难无力供其在德继续留……[详细]
  张公让(1904—1981),梅县桃尧镇大塘美村人。1922年梅县东山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暨南大学。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4年转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因协和医学院功课极为繁重,他勤苦力学,1年后染肺病咯血休学回乡养病。1926年秋转学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1931年毕业,获中山大学医学士学位。毕业后回乡随父亲张国臣研习中医,深得5代祖传中医之秘。1935年往广州市卫生局执业内科。1936年到紫金县医院工作。1938年10月日军……[详细]
  林文琏(1916—1998),出生于毛里求斯,祖籍梅县白宫镇阁公岭。5岁时回阁公岭村居住,在立本小学读书;9岁复出毛里求斯,读完西文小学后回香港读完中学。1934年归国就读浙江大学,后转入上海交通大学,1940年毕业。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退休。半个多世纪以来,林文琏一直致力于中国的电力生产建设事业,曾主持全国电力系统火力发电厂与送变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工作,其中包括广东省大亚湾核电站初期工……[详细]
  姚希明(1898—1986),平远县大柘丰光村人,姚雨平将军之胞弟。1926年7月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后被国立中山大学聘为讲师。1928年5月至1929年4月,姚希明出任广东省新丰县长,卸任后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宣传部总干事兼广州《民国日报》总。1931年5月至1932年4月,姚希明调任和平县任县长。在新丰、和平任职时,他重视教育,把有限的县财政资金大部分用于教育事业上,经他亲自规划、筹办的中、小学校有3所,被当地美称为“……[详细]
  黄山定(1910—1996),原名伟光,曾用名道坤、聊化,笔名劳中、范马、尔刚,兴宁县刁坊镇瑶岗村人。1928年,考上兴民中学新制第八届,“三中”合并后就读县立第一中学。1930年春,转学五华县铁岭中学,同年冬毕业。1931年春,前往上海,与老同学陈卓坤、陈铁耕等发起组织“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从事绘画、书法等研究。8月,参加鲁迅主持的“木刻讲习会”,学习新兴木刻艺术。学习期间制作木刻多幅,其中《厌战》得到鲁迅欣赏。1932年6月,加入……[详细]
  李秉衡(1899—1985),原名木珍,又名载勋,梅江区城北镇白围村人。家贫,但勤奋好学。读私塾时,因无钱买书,乃日夜借书抄读,终以成绩优异,得学校连续4年免缴学费,并被推选参加全县会考,名列第二;后报考东山中学,800多考生中获第一名。1915年,在乡执教。1922~1927年,先后任蕉岭县财政科员、兴宁县财政督征员、粤军第二军中尉军需、直鲁联军第十三军上尉副官等职。1928年直鲁联军溃败后,军阀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任第十三路总指挥……[详细]
  丘志衡(1893—1985),号伟杰,平远县东石锡水村人。出身寒微,10岁辍学,随父到县城(仁居)经营小生意为生。他虽念书少,但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善与人相处,故生意越做越好。年及弱冠,便在仁居东门街租赁店宇开设“怡兴”号,初以裁缝兼营布匹,继而经营京果、海味等。同时,与族人合股购买汽车,兼营汽车运输。平远历来是粤、赣交通咽喉,商贸发达。30年代初,全县10个圩市共有坐商604家,30个行业。为规范商业秩序,保护商家利益,繁荣平远商业,……[详细]
  李世安(1901—1994),家名火生,字致平,梅县瑶上镇榕树下村人。东山中学高中毕业后,考进广东高级师范学院,1924年夏毕业,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东山中学训育主任。11月底东征军第二次来梅,十四师政治部主任洪剑雄(共产党员)与李世安等密切协作,成立国民党梅县县党部,罗四维任常务委员,李世安任组织部部长。1926年李世安任梅县教育局局长。为发展农村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中共梅县特别支部作出决定,在暑期开办小学教师训练班,县……[详细]
  梁若尘(1903—1990),名公溥,一名工甫,丰顺县砂田镇南溪村黄岗坪人。民国7年(1918)入县立一中读书。“五四”运动兴起时,一中学生闻风而动,成立学联会,声援北京学生的正义行动。梁若尘积极参加学联会组织的宣传查货队、巡回演讲团,到圩镇、街道向群众宣传“五四”运动,呼吁抵制和查禁日货。民国12年(1923),粱若尘从事新闻工作,历任汕头《潮商公报》、潮梅通讯社、汕头国民通讯社、《岭东日日新闻》、《红旗报》的记者、总、社长、经理。民……[详细]
  荒烟(1920—1989),原名张伟耀,兴宁兴城镇人。1937年在兴宁一中念完初中,因家贫而离校参加抗战宣传工作,并开始学习木刻。1940年4月,在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上发表第一幅作品《雾中行军》,随后又在《文艺阵地》上连续发表萧红小说《生死场》木刻插图。抗日战争时期,先在福建《大众画刊》部工作,后往赣北与木刻界前辈罗清桢一起主编《华光日报》附页《战地真容》画刊,1943年到赣州《正气日报》担任美术,并在赣州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员。这……[详细]
  曹金香(1909—1987),早年随夫旅居南洋,后因日军南侵,为避战乱,遂携子女返回家乡南口定居,靠贩旧衣拉扯着9个孩子及侍奉高堂老母,备尝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改期间,她参加农会组织,积极宣传土改政策。土改结束后,率先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带动群众走互助合作道路。从1954年开始,她就陆续将丈夫汇回的侨汇、侨资投入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8年,她将自己新盖的房子辟出一角,无偿提供村中开办第一所幼儿园,并兼任园长,自费为孩子们……[详细]
  侯志明(1896—1980),字澹生,梅江区东郊乡周溪蓝塘村人。省立五中(今梅州中学)高中毕业后任小学教师。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北伐期间,任蒋介石侍从室秘书。后任杭州《民国日报》总,不久升任北伐军少校、中校政治处长。1932年,“蓝衣社”成立,侯志明是3个候补干事之一。1935年调任中央军校毕业生调查处上校科长。1938年任国民政府军委总政治部少将人事科长。1939年9月以国民政府“全国慰劳抗战将士总会”的代表名义去延安慰问,见……[详细]
  何蕃(1905—1974)生于1905年10月13日(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十五)。广东兴宁人,字超然。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工兵科、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一期毕业。1932年2月出任中央军第十七军(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第2师(师长黄杰)工兵营中校营长。1933年率部参与了古北口长城抗战。1935年1月升任上校营长。7月17日获颁长城抗战青天白日勋章。1936年3月23日叙任陆军工兵中校。1937年3月调任第2师(师长郑洞国)补充旅(旅长钟……[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