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彦威(?-928),字子重,河北洺州曲周县人。五代时后梁名将霍存养子,归附后唐历任要职。-生平 少年时因兵乱,被后梁大将霍存所得,霍存因其俊爽,养以为子。跟随霍存作战,曾中矢,瞎了一只眼,后因有勇力得到后梁太祖朱全忠的赏识,任为左龙骧军使、右监门卫上将军。后梁末帝时,转任洺州刺史、邠宁节度使。效力于歧王李茂贞的后梁叛将刘知俊出兵进攻邠州,霍彦威固守逾年,每次俘获刘知俊的士兵,必定纵还,刘知俊认为霍彦威有仁者心,于是解围退去,霍彦威此……[详细] |
路振飞(1590—1647),字见白,号皓月,明末直隶曲周(今河北省曲周县)人,天 路振飞半身像[1]启五年(1625)中进士,历任泾阳知县、都察院监察御史、福建巡按御史、河南按察司检校、上林丞、光禄寺少卿、右佥都御史等职。 路振飞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人士之一。崇祯帝亡后,时任都御史巡抚淮扬的路振飞曾致书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谓“伦序当在福王,宜早定社稷主”。福王(即南明弘光帝)被俘后,唐王朱聿键(即南明隆武帝)自立于福州,先后封路……[详细] |
刘荣嗣,字敬仲,号简斋,别号半舫。曲周县西四夫人寨村人。幼年父母早丧,依伯兄为命,聪颖异常,十岁时下笔成章,郡守南居益,司理张凤翔以国士待之,一时名声大震,求取文章者络绎不绝。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及第,初授户部主事,管银库。后调吏部主事,当时大太监魏忠贤声势显赫,胡作非为,多数-投其门下,为虎作伥,而刘荣嗣不屑一顾,与左光斗、杨涟、鹿善继等竭力反对阉党。当他在山东任参政时,拒绝为魏忠贤建生祠,把生死置之度外。崇祯五年任顺天府(治地在今北京……[详细] |
宋白(936-1012年),字太素,大名府肥乡县(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北宋大臣、文学家。出身广平宋氏,善于属文。建隆二年,进士及第。乾德初年,授著作佐郎。宋太宗时期,历任左拾遗、兖州知州、史馆修撰、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学问宏博,三次负责贡举,预修《宋太祖实录》,编纂《文苑英华》,累迁礼兵二部尚书。大中祥符五年,时年七十七岁,赠左仆射,谥号文宪,著有《宋文宪公词》百首传世。方志记载宋白(936—1012),字太素,大名人,建隆二年进……[详细] |
郑金(生卒年月不详),字汝励,号良南,广平县人。明万历四年(1576年)举人,历任山西平陆县、寿阳县知县、山东充州府同知、周王府长史。在任期间,廉洁自持,不媚权要,创建书院,注重农耕,有政绩。晚年辞归,常对人说:“我在外做官不知官,只知把自己治理的一方看作和自己的家乡一样;我回家不知家,只知把家乡看作和自己的本身一样。”金慷慨捐资,为桑梓兴办公益事业。万历三十四年,于南小留村购地创建-学,内建瓦房2座8问,从学蒙童二三十人;翌年,于孟固……[详细] |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曾祖至远,天后时李昭德荐为天官侍郎,不诣昭德谢恩,时昭德怒,奏黜为壁州刺史。祖畲,开元时为考功郎中,事母孝谨,母卒,不胜丧死。至远、畲皆以志行名重一时。父承,为湖南观察使,亦有名。藩少恬淡修检,雅容仪,好学。父卒,家富于财,亲族吊者,有挈去不禁,愈务散施,不数年而贫。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以故人子署为从事。……[详细] |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监修国史。咸平二年(999年),改中书侍郎,拜东京留守。咸平四年(1001年),加门下侍郎。咸平五年(1002年),……[详细] |
赵嘉(生卒不详):即赵代王。又称公子嘉、代王嘉,中国战国末期人物。因其于赵王迁被俘后自立为代王,故又称代王嘉。赵悼襄王之子,赵王迁之兄。赵代王,名嘉,生卒不详。赵悼襄王之嫡子,以无宠废。至赵幽缪王(赵迁)八年,秦拔邯郸,虏赵幽缪王。赵人北保代,拥立为王。王代六年,为秦将王贲所虏。……[详细] |
源乾曜(?-731年),相州临漳(今河北临漳)人,唐朝宰相,北魏太尉源贺之后,刑部尚书源直心之子。源乾曜进士出身,历任江南道巡察使、谏议大夫、梁州都督等职,716年(开元四年),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不久与姚崇被一同免官,改任京兆尹,四年后复任宰相,不久升任侍中,后又因针对封禅泰山的问题与时任宰相张说发生矛盾被夺去实权。源乾曜任相期间,张嘉贞、李元纮等人先后掌握权力,但是源乾曜在重大问题上从不发表意见。729年(开元十七年),……[详细] |
刘词(891-955)字好谦,五代元城人,以勇悍闻名,曾适后梁唐晋汉周五朝的武职。后汉时曾随郭威平定李守贞叛乱,当时李守贞曾命数千敢死士兵偷袭汉军,众将都不知所措,唯有刘词镇定自若,亲自引兵击退。后周时,世宗与北汉契丹联军战于高平,刘词的后军及时赶到才决定了最后的胜局。刘词虽是武将,但从不苛政扰民,还能够知人善任,北宋名相赵普就是经他推荐才得以入仕的。显德二年(955)卒,年六十五,赠中书令,谥号忠惠。早年坎坷刘词于后梁末帝贞明(916……[详细] |
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唐朝名将、宰相。郭元振进士出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在担任凉州都督期间,郭元振加强边防,拓展疆域,大兴屯田,使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更兼任安西大都护。后来,郭元振因反对朝廷引吐蕃兵攻打娑葛,得罪宰相宗楚客,被诬“有异图”,险遭陷害。唐睿宗继位后,郭元振入朝,历任太仆卿、吏部尚书、兵……[详细] |
郭正一,字不详,定州鼓城人,郡望系出中山。(《旧唐书》作彭城人。此从《新唐书》),生年不详,卒于唐睿宗永昌元年(补疑年录及历代名人年谱作生于周建德元年,卒于唐永徽四年,年八十二岁,不确。此从中国文学者生卒考及参《旧唐书》本传)少以文辞称。贞观时,由进士历弘文馆学士。永淳中,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颍川县男。执政颇久,明习故事,文辞诏敕,多出其手。武后称制,罢为国子祭洒。出检校陕州刺史,为周兴所诬构,被杀。[唐](公年?年至六八九……[详细] |
正伦(?-658年),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唐朝宰相。杜正伦出身于洹水杜氏,隋朝时考中秀才,曾授羽骑尉,入唐后担任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并进入秦府文学馆。贞观年间,杜正伦历任兵部员外郎、给事中、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封南阳县侯。因漏泄禁中语,被贬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后受李承乾谋反案牵连,被流放驩州。唐高宗显庆年间,杜正伦拜相,初授黄门侍郎、同三品,后又升任中书令,进爵襄阳县公。显庆三年(658年),杜正伦因与李义府不和,被诬告结……[详细] |
成基命,明代政治家,大名(今属河北)人。字靖之,避明宣宗讳以字行。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经庶吉士,历任司经局洗马,署国子监司业事。天启元年,因上疏请求明熹宗幸学未先向内阁禀报,令其以原官还局,遂请告归。不久起官为少詹事。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兼太子宾客,改掌南京翰林院事。此时其座师叶向高在阁,则可见成基命此时并不受到东林人物的格外重视。随着魏忠贤与杨涟等人的斗争愈发残酷,与东林有关的人物纷纷被波及。依《酌中志》载,成基命在顾秉谦所拟的……[详细] |
黄立极(1568——1637),字石笥,又字中五,号我范。明直隶元城(今河北大名营镇乡黄庄村)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累官少詹事,礼部侍郎。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魏忠贤以同乡故,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旋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次年迁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为首辅。崇祯即位,阉党案定,落职。崇祯十年(1637年)去世,年七十。《明史》将之列入阉党传。有《留笏草堂集》,《畿辅诗传》谓其诗“雄深雅健,不落大历之后”。黄立极……[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