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颐仲(约1184~1258年),字景正,颜彻子,颜耆仲弟。福建漳州龙溪人。。颜师鲁孙,以祖荫补官。初任宁化县尉转西安县丞、西安县知事,任内皆有美政。遭母丧,服满调衡山知县,尚未到任,委转运司干办公事。继迁临安府通判。宋端平元年(1234年)颜颐仲升将作监主簿,出任严州知州。政府规定农民所纳的田赋,开始实行钱银、楮币(即纸币)各半的缴纳制度。对此,经办官员和民众大为震惊,认为难办。颐仲就同朝廷主管部门争论,说:“州县收入全用楮币,而缴纳……[详细] |
孙叔谨(生卒年未详),字信之。宋龙溪县人。是当时倡言“攘外必先安内”的朝议大夫孙昭先之子。孙叔谨自幼刻志问学,长成后以父功补官,初任广东揭阳县尉。揭阳税重民苦,叔谨力言于知州减税以便民。次年,转任大理寺评事,持法公正,朝中称美。他在轮对时说:当前旱灾、蝗灾严重,作物歉收,盗贼蜂起。朝廷对地方长官,应责成其办好赈恤实政;对守土军人,应责令其着实防御盗寇。嘉定十年(1217年),孙叔谨登进士第,受任莆田知县,公务剖决明允,属下员吏不敢扰民,……[详细] |
丁知几(生卒年未详),字潜仲。宋龙溪县人,唐丁儒后裔。庆元五年(1199年),丁知几以特奏名授广东潮阳县主簿,任内有政绩。后因母丧归里。自此不再从仕。在此之前,曾经致力于家乡水利建设,倡修一条由官方主办、规模较大的人工港道,后人称为“官港”。丁知几家乡龙溪县二十八、二十九都一带村庄,唐代以前原是海滩地带,旧称海壖。自唐中叶漳州迁治龙溪以后,九龙江下游靠海地段逐渐围垦海滩,建村辟地。至宋,由江东南行里许,上自文甲、官埭,下至石美,都是海滨……[详细] |
翁待举(约1076-1156),承议郎,字正德、志怀或至善,原是京兆(现西安)人,后迁漳浦南诏(诏安)四都镇盐仓村。翁待举是太学生,因文字出众,得居上舍。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登壬辰科莫俦榜进士,为诏安第一个进士。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任兴化军知事。操劳政务,外宿衙署,夜间迟睡,天初亮即起床。自己煮粥,在灯下诵读《中庸》一遍,才开始办事。遇到有人以私事请托时,他断然拒绝说:“我拿这枝笔批办公事,准与不准,好像神明都在旁鉴察,……[详细] |
陈谟(生卒年未详),字以忠。陈酆之子。建中二年(781年)代理漳州刺史,理政之初与社会舆情不洽,州民曾拱璧等向观察使建言调换。朝议以柳少安调任漳州刺史,陈谟“以中郎将检校本州别驾”。柳少安到任后,曾偕同陈谟巡视龙溪县,认为龙溪县地处九龙江中下游,其北溪、西溪及南溪贯穿流域有着广阔的平原区(即今漳州平原),并且“大江南旋而东注(入海至厦门岛),诸峰北环而回顾”(直抵九龙江发源地),就对陈谟说,“此县可建(为)州治(时州治尚在漳浦李澳川)。……[详细] |
陈酆(?~779年),字有芑。陈元光孙、陈珦之子。天宝(742年至755年)中期,即殳伯梁任漳州刺史时,举秀才,授职辰州唐兴县(宋改宁远县)令。正要赴任,被漳州耆老朱兴家、余拱辰等数百人挽留;朱、余等耆老赶赴宫阙,“陈奏谓酆通达国体,历练事情,愿得为本州刺史。”得到朝廷批准,授朝散大夫、中郎将、漳州刺史。殳伯梁他调,陈酆继任漳州刺史,当即受到漳州士民的欢迎,奔走相告。大历十四年(779年)陈酆逝世,谥忠宪。……[详细] |
林火保(1935~1970),东山县杏陈乡张家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56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历任村基干民兵副排长,生产队长等职。林火保的祖上十分贫穷,歉收之年,常四出行乞,祖母因此饿死在行乞路上。民国30年,林火保随同父母行乞流落他乡。至1950年5月东山解放后,他回到东山。在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生活才安定。1953年7月,在东山保卫战中,林火保参加担架队,为解放军抬伤员、送饭菜、运弹药。战斗结束后,被评为支前积极分子。19……[详细] |
陈恶(1934.8~1956.3),东山县城关(今铜陵镇)人。1956年在鹰厦铁路建设工地上,为营救遇险的舵工而献身。陈恶出生于一贫民家庭,6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他上山捡柴禾、下滩拖渔网、做童工杂活来帮助哥哥维持家庭生活。195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进东山岛后,他进一家打铁店当锻工。1952年,参加县手工业合作社,并加入工会。1955年参加鹰厦铁路建设。陈恶在鹰厦铁路华安工区所属工段负责维修钢钎。不论山陡路险,每天他得把维修好的钢……[详细] |
陈华(1916~1975),原名陈仙花,东山县东陂村人,著名潮剧乐师、潮曲作者。陈华8岁入私塾读书,9岁随担任导演的父亲进皮影戏班学艺。16岁时,吹、拉、弹、打等乐器演奏技艺已享有声誉。19岁起,先后任过东山及邻县8个民间戏班的扬琴手、主弦手、导演。1950年后,先后受聘于东山县振声园潮剧团、广东省正顺潮剧团、广东省潮剧团,当主弦手与潮曲创作员。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并被推选……[详细] |
沈开宏(1905~1967),东山县陈城乡澳角村人。捕鱼能手,省劳动模范。沈开宏祖辈居诏安,迁到澳角后,以捕鱼为生。他12岁随父下海放,18岁当驶船手。沈开宏体魄粗壮,机智勇敢。有时风浪大作,别人不敢出航,他却出航。抗日战争中,他照常出海。有一次,日本侵略军侵犯东山岛,窜进澳角时,沈开宏的渔船正要冲滩抛锚,适遇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在澳角村及附近海面扫射,沈开宏指挥众人跳入海里,躲进船底下,待日本飞机飞走后,船才靠岸。1952年夏季的一天,渔……[详细] |
沈蒲(1899.11~1967.4),祖籍云霄县,是东山县髹漆业著名行家。沈蒲3岁丧父母,生活无着,跟随三叔到处流浪,过着露宿风餐的生活。11岁流落到广东省大埔县,一位客家髹漆师傅收他为学徒。沈蒲学髹艺专心致志,从煮油、清底、补漆面到上油,都聆听师训,细察师行,反复琢磨。3年艺就,本可出师,但由于师傅留他当帮手,他也想把技艺学得更扎实高深一些,因此继续从师6年。在此期间,沈蒲还到南澳拜画师学画,从而成为漆、画兼工的名师。他20岁出师后,……[详细] |
萧笠云(1897~1984),原名焕章。东山县城关(今铜陵镇)人。县内第一个出国留学生,县立初级中学首任校长。萧笠云生于书香之家,父亲萧伯庸(箫森)是清末秀才,县商会首任会长。萧笠云幼时就读于东升小学堂。他兴趣广泛,课余也修练昆曲和中西乐器弹奏。高等小学毕业后受聘为养正初等小学教员。民国4年考入汀漳龙师范学校本科。20岁时经考试赴法国东方工学院留学,攻纺织专业。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获纺和织一等文凭及银质奖章,又承该校校长介绍,到相关工厂实习……[详细] |
陈财(1897.8~1982.9),字保卿,俗名胡须财,东山县城关镇(今铜陵镇)人,捕鱼能手。陈财出生于贫渔家庭,小时读过3个月私塾。因生活所迫,8岁便以贩卖糖果、捡草、做工帮助家庭维持生计。16岁开始捕鱼,22岁当大船的船老大。陈财当船老大后,常与其他船老大交流、探讨捕鱼经验,在实践中他掌握到7~8月是捕鱿鱼的旺季、1~2月是放捕大鲨鱼的旺季、2~4月是捕带鱼的旺季、2~3月是捕吧哴鱼的最佳季节。在民国15年至民国33年的18年间,他……[详细] |
谢联棠(1888.12~1974.6),又名莲塘,东山县南埔村人。早年出洋谋生,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他为人敦厚诚朴,乐善好施,被誉为“慈善老人”,是东山县著名的爱国华侨。谢联棠的父亲务农兼营榨油业,油坊倒闭后家庭经济急剧衰落,谢联棠是在父亲去世7个月后出生的,母亲忍着丧夫的哀痛租田耕种抚育他。16岁,母去世。18岁,便远渡重洋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民礼市二哥家,先当学徒。两年后,协助二哥开办小商店。23岁,二哥去世,……[详细] |
林嘉(1874~1939),字瑞亭,号东山渔子,铜山(今铜陵镇)人,清末民国初著名画家。林嘉出生于一个贫苦渔民家庭,小时是银器加工学徒,业余自学绘画,以画仕女为主。稍长拜名画家马兆麟为师,改画山水、人物、鸟兽、鱼虫。他吸取了马兆麟、任伯年诸画师的艺术精髓,但不落窠臼,不谐流俗。他运笔遒劲利落,着色偏重花青赭石,能别开生面,新人耳目。林嘉善于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把真实提高到艺术的意境、时代的情趣。其《罗汉图》、《牧牛图》、《渔翁垂钓》、《……[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