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江西省 > 九江市历史人物介绍21

九江市历史人物介绍21

陈宝箴 [] 陈氏五杰 (18311900)
  • 陈宝箴
  陈宝箴(1831-1900.7.22),谱名陈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江西省义宁(今修水)县人。1852年乡试中举人出仕,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两湖总督曾国藩所赏识。先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时与许仙屏号为“江西二雄”。1895年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刊《湘学报》。受到湖南守旧派王先谦、叶德辉的攻讦。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详细]
陈三立 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18531937)
  • 陈三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出身世家,当年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他于1892年(光绪八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 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详细]
陶渊明 [] 浔阳三隐 (365427)
  •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别名陶元亮,陶潜,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最喜欢的花是菊花,他也是田园诗派创始人,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归隐田园,纵情山水,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公元427年,渊明卒于浔阳,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人物生平早年生活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详细]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为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历知黄、邓、寿、安,洪、颖、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为宰相,旋改枢密使,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谥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傅……[详细]
徐俯 [] 宋朝词人 (10751140)
  • 徐俯
  徐俯(1075-1141)宋代官员,江西派著名诗人之一。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原籍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后迁居德兴天门村。徐禧之子,黄庭坚之甥。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后以事提举洞霄宫。工诗词,著有《东湖集》,不传。徐俯7岁能作诗,为舅父黄庭坚所器重。因父亲徐禧死于国事,承袭父爵被授任通直郎,后升司门郎。靖康元年(1126)……[详细]
黄庭坚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10451105)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黄庭坚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神宗熙宁时期,黄庭坚先后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政令清简平易。七年,移监德州德平镇。元□时入京编修《神宗实录》,其间苏轼知贡举,曾聘为参详官。《实录》修成,……[详细]
  黄庶(1019~1058)宋代,字亚夫,一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湜(茂谒)长子,黄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 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徒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1051),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详细]
陈寅恪 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18901969)
  • 陈寅恪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读作chén yín que,虽然“恪”字普通话念“kè”,陈寅恪先生乃客家人,小名“恪(que)儿”,故先生名字应读que音)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 ……[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