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 > 同安区历史人物介绍2

同安区历史人物介绍2

  洪德地(1913~1980年),同安县凤岗村人。儿时因家境清贫,只读过几年私塾。但他聪明好学,且喜爱南音,经常参与凤岗村南音活动。少年时代曾拜南音前辈澄怀轩、叶壬水为师。后又主动接近社会上许多南音前辈,虚心求教,博采名家之长,不断提高艺术水平,终于成了精通器乐,又工唱腔的全面发展人才。他音色圆润,唱腔委婉,寮拍稳妥,很受听众喜爱。特别是琵琶演奏技巧,公认为同安县一绝。民国21年(1932年),他应聘到厦门鼓浪屿开馆传艺。民国29年,到石……[详细]
  陈式锐(1907~1990年),字心吾,号云悟,同安县人。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集美中学并升入福州协和大学,同年参加国民党。翌年北伐军入闽,被派回同安任国民党主任委员,同年秋转入厦门大学经济系。民国1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任厦门市党部指导员。翌年回集美中学执教并任厦门《华侨日报》总。民国21~23年任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校长。民国22年创办《厦门日报》。抗日战争期间被派往缅甸,配合盟军作战。他依靠南洋广大华侨的支持,孤军苦斗4年,……[详细]
  蔡春枝(1904~1972年),同安县澳头人。12岁入高甲戏班学艺,从打杂、跑龙套起步,20岁时已熟练掌握净角的表演技巧。民国16年加入天福顺高甲班。民国20年,天福顺改为金莲升高甲班,为该班主要净角,在戏剧界已稍有名气。1951年随金莲升高甲剧团到厦门。1954年剧团进行民主改革,他被选为团长。为了改变高甲戏净角重念不重唱,表现手法较单一的缺陷,他刻苦钻研,细心琢磨,努力使高甲戏净角表演唱念并重,丰富了表现手段,并于1954年获福建省……[详细]
  陈梦韶(1903~1984年),原名陈敦仁,同安县人。9岁随父往南洋,入私塾读书。15岁就读于寻源书院中学部。民国10年(1921年)入厦门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厦门、龙溪、永安等地中学和师范学校任教务长及语文教师。民国34年秋,回厦门大学担任《中国语文》、《文字学》、《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等门功课讲师、副教授。曾将《红楼梦》改编为《绛洞花主》剧本,鲁迅为这一剧本写了《小引》,称“佩服作者的熟于情节,妙于剪裁”。……[详细]
  李琅琨(1902~1947年),名煜,字琅琨,别号宸溪庐主,又号怀溪,同安县人。自幼喜诗、书、画,好观察大自然,常凝神于山水花鸟之间,偏爱梅花,闲时或书或画,书画作品独具风格。民国15年(1926年),南渡到新加坡华侨中学任会计。同时,遍访当地艺术名流,切磋技艺,其诗、书、画进步很快,并日臻成熟。其书法苍劲有力,洒脱俊秀;墨水梅花,浓淡相宜,疏密得法,每幅绘画作品,均配以诗句,成为诗、书、画交融的佳作。主要作品有《怀溪楼》诗集一册,其中……[详细]
  陈文总(1895~1985年),名左武,字君文,别名逢场,同安县人。自幼发愤读书,爱好古典文学、诗词书法。稍长,肄业于厦门同文书院,未毕业就先在大同小学任教,不久转任《厦声报》。民国10年(1921年),他发起组织一个以传播新文化和投身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社团——厦门通俗教育社,并担任该社第一届教育股主任和第二届总务股主任(社长)。民国12年7月6日,他以通俗教育社代表的身份参加厦门各界举行的对日市民大会,被推选为大会临时主席之一。他发……[详细]
  释会泉(1874~1943年),俗姓张,名侃,法名明性,字会泉,号印月,又号华藏,晚年自称莲生老人。生于同安县在坊里小西门。7岁丧父,随母迁居厦门。清光绪八年(1892年)至虎溪岩寺依善温老和尚剃度为僧,赐法名。翌年,赴漳州南山寺在佛学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后,即至江南诸名刹,参谒印光道阶诸高僧,闻法听经。光绪三十二年学成回闽,在南安小雪峰寺得喜宗上人传授法卷,成为临济正宗的法脉传人。他曾四度赴台湾,在台南、高雄等地传教。民国2年(1913……[详细]
  周殿熏(1867~1929年),字墨史,号曙岚,同安县人。弱冠进县学(秀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被聘为玉屏书院大董,主管书院行政。光绪二十三年与兄殿修同中举人。光绪三十年起,兼任地方慈善机构“同善堂”总董。光绪三十二年,与刘培元、叶大年等创办官立厦门中学堂,光绪三十四年,任厦门中学堂学监兼教员。宣统二年(1910年),清朝廷令各地保送优秀学子入京会考时,获殿试一等,被授吏部主事。未几辞官回厦,任同文书院校董。辛亥革命后,厦门光复……[详细]
  洪鸿儒(1865~1953年),字晓春,号悔羆,同安县马巷窗东乡人。清末在厦门洪本部开设源裕商行经营粮食生意,由于为人公正诚实,得到南洋各地侨商的信赖,虽然资金不多,商号仍得以发展,逐步兼营信局、进出口、钱庄和汇兑业务。辛亥革命厦门光复,社会治安混乱,地方人士组成“保安会”,他出任副会长,组织“保安团”日夜巡逻维持治安。他关心教育事业,在家乡创办窗东学校,收容贫苦农民上学,为家乡培养人才。在厦门,他担任大同小学、民立小学董事长,为学校筹……[详细]
  叶豆仔(1845~1942年),女,又名斗姑,同安县人。40岁得祖传治疗儿科病症及放筋疗法的图文手稿和中医验方手抄遗稿。擅长配制各种药散,治疗小儿时行热症、惊风、白喉、麻疹、“猴损”(重症消化不良)、黄疸等危重病症。对“尸厥”(休克)患者有独特的疗法。民间尊称“先生妈”。时鼓浪屿工部局闻其“起死回生”治疗事例,曾派员赠挂牌匾,她名声大震,求诊者络绎不绝。她对贫穷患者均施医赠药,秉此宗旨,终其一生。……[详细]
  李鼎臣(1830~1911年),字梅生,以字行,同安县人。弱冠入县学,进秀才后即不屑科举之学,移居厦门草埔尾,设私塾招收学生授课,以维生计。他在教学之余,精研数学和音韵学,尤其是对音韵学的钻研,孜孜不倦。他阅读大量的古代韵书、地方韵书,吸收了传统音韵学和方言韵书的成果,吸收满文注音和外文拼音的方法,提出汉字改革的主张,创造拼音字母36字,称为“新字”,让妇人孺子便于读书识字,学习文化。他的“新字”不是拼“官话”(北京话)而是拼切厦门方言……[详细]
  李廷钰(1791~1861年),字润堂,号鹤樵,同安县人。承袭养父李长庚封爵,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补二等侍卫。道光四年(1824年)授江西南昌城守营副将,后历任署九江、南赣、广东、江南狼山等镇总兵、浙江提督。任内造船练兵,积极加强抗英海防建设,并建议海防章程数十款,为朝廷所重视。旋因“巡洋稍缓”被撤职回里,移居泉州闭门读书,校订古代文集多种。太平天国起义时,被起用协助泉州团练。咸丰三年(1853年)率兵入厦门镇压闽南小刀会起义,……[详细]
  邱良功(1769~1817年),字玉韫,号琢斋,同安县人。弱冠从军,初随金门镇总兵李芳国率舟师出洋追捕骚扰闽粤海面的安南夷艇,以军功累官外委、把总。自清嘉庆元年至三年(1796~1798年),他先后击败几股海上武装势力,补千总之职。嘉庆四年秋,提升为守备,嗣再升任游击、参将、副将。自嘉庆七年起,他一直是浙江提督李长庚的得力部将,屡与以蔡牵、朱罸为首的海上反清武装势力交锋。嘉庆十一年,攻破蔡牵在台湾鹿耳门洲仔尾的据点,迫使蔡牵困守北汕。后……[详细]
  林霍(生卒年不详),字子罷,号沧湄,同安县榄里村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后移居厦门,出入于虎溪岩、白鹤岭之间,与南明义士纪许国等人为莫逆之交,终生以明遗民自称。博学能文,诗作尤佳。纪许国称其诗作“如空山发翠,馨香不绝,别留神韵于笔墨之外”。著作有《双声谱》、《鹇亭诗草》、《沧湄文集》、《沧湄诗话》、《荷楼诗选》、《续闽书》等。……[详细]
  吴本(979~1036年),字华基,号云冲,同安县积善里白礁人。(一说龙海县青礁人。)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4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渔农家庭里,父母均因贫病交加,在缺医少药的困境中早逝。他孑然一身,悲愤至极,立志学医以普济众生。他不娶妻室,终生素食,云游名山大寺,遍访名医,虚心求教,博取众家之长,并注意收集民间验方,选择盛产草药的岐山东鸣岭下龙湫坑畔结茅为舍,认真学习和实践揣摩,精通医理医术。有一年,腮腺炎流行,死难村民……[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