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卢氏历史人物介绍3

卢氏历史人物介绍3

  张鉴炯(1880~1957),字仲莹,号苏生,祖居阌乡县。其父张玉麟因灾荒于清初举家迁居卢氏董家村,曾在洛宁坐学多年,后应乡试中举,兄鉴藻,后补廪生,和他同科考中举人,被县人称之为父子三举人。 鉴炯自幼好学,中举后被省保送人原北平京师大学堂(北师大前身)史地专业深造。毕业后,在山西大学任教。民国5年(1916年),任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治校多有建树,当代散文家、著名翻译家曹靖华教授,早年即在该校就读。民国7年(1918年)被选任……[详细]
  李仲美(1879~1953),名庶琨,字仲美,以字行,卢氏县城郊乡东湾村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望族书香门第,博学多才,通达事理,但他厌恶官场,学优不仕,施药行医,广做好事,济贫困,疏富贵,群众称之为李善人,是卢氏开明士绅之一。 民国11~12年(1923~1924年),地处豫陕边陲的卢氏成为豫陕军阀争夺之地,陕省督军刘镇华派遣第一混成旅赵树勋团等部队驻卢剿匪,实则通匪扰民。月饷银元2.9万余元,全部强行摊派给乡民,无力缴纳者,即拘押……[详细]
   杨育华(1926~1947),横涧七寸街人,1943年洛师毕业,学生时期即接受党的教育,阅读进步书籍,为卢氏早期中共地下党员。 1946年参加新四军,在卢嵩县人民民主政府(设五里川)工作。1947年2月,国民党十三军进驻卢氏,卢嵩县政府转移到淇河、毛河,他化装成商人,到县城收集情报并担任县政府的联络工作。1947年9月卢氏解放,任横涧区副区长,曾两次率部队到汤河、龙潭沟捕捉匪首郭焕亭未获。在横涧、七寸、青山、淤泥、龙驹等地组织农……[详细]
  李瑞亭(1909~1946),女,卢氏县衙前村人,幼年即向往民主革命,渴望妇女解放。20年代末,在封建家长的包办逼迫下,与大石河地主子弟李建国结婚。 1933年,红二十五军千里西征时途经大石河,掉队的吴廷贤(后为大石河党支部负责人)在大石河经营小商业,常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在他和中共地下党员许天民等人的教育影响下,瑞亭走上了革命道路,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支部委员。 1941年,国民党掀起第二次-0,卢氏地下党……[详细]
   陈士凯(1887~1942),字慈园,卢氏县城蔡家巷人,自幼聪敏好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3岁时即考取秀才,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任河南上蔡县知县,此后历任山西五台县长、陕谣关中道尹,陕西省财政、实业两厅厅长,安徽省府秘书长等职。1939年为河南省参议会副议长,1941年兼任卢氏县金库名誉理事长、豫莘中学校长,此前兼任卢氏县修志馆馆长。 他一生喜读书,爱好考古和古玩,在北平和开封的住处收藏典籍古物很……[详细]
  常沐瞻(1885~1936)名铭盘,字沐瞻,号雪轩,以字行,卢氏县张村人,毕业于河南省第二师范,历任县公款局长、教育局长等职。 他一生谦恭温和而又见义勇为。民国12年(1923年),他曾与李仲美合力组织卢氏人民反抗军阀压榨,驱赶陕西赵团,并资助民团银币700余元。他以改变山区文化落后为己任,于民国18年(1929年)辞去县教育局长职务,自费修建校舍,购置图书(藏书后达万余册),取明德新民之义,在张村创办明新高等小学,开创了卢氏县私……[详细]
  陈继舜(1874~1931),字虞卿,1929年曾任10里团总,人称陈大帅,蒋渠村人。他身材高大,面色黑红,威猛而淳厚,赶牲口出身,有大刀一口,重120斤,常年持刀练武,身手不凡,性刚直,但平易近人,常劝诲村邻青年应勤劳,勿游闲,对赌徒和吸食-者深恶痛绝。 民国2年(1913年)3月下旬,时值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地方治安混乱,兵、匪蜂起,各界建立民团,陈继舜任蒋渠、北苏村民勇局长,视乡勇如兄弟,同心协力,维护地方治安。他率……[详细]
   杜平志,清末至民国初年朱阳关碹子沟人,后迁朱阳关街,名书堂,乳名平志,幼年曾入私塾读书,青年时期喜收画,通诗文,受南阳烙花竹筷启示,改用冬青木制烙花,并将一把(十双)并拢为一图案,改为以一根为一图案,画面每双相同,双双相对,正面为画,背面题词,图文相得益彰,如正面烙松鹤,背面题松鹤延年,正面烙翠竹,背面题高风亮节,常以《芥子园·画谱》为蓝本,着意掌握白描手法,师古而不泥古,进一步发展变化,烙出的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不线条优美,明……[详细]
  祝永慧(1903~1928),乳名来宝,字敏之,卢氏县朱阳关杜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2岁始入私塾,15岁入初级小学读书。 民国10年(192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县立高等小学,民国14年(1925年)以总分第二名考入开封中学,后转入淮阳县省立三中,因经济不济,投笔从戍。1927年加入驻淮阳之北伐第十九军军官教导营,任特务队第四班班长。 民国17年(1928年)至皖北阜阳驻防,任教导二团六连排长,时值中共皖北特委韦金(即魏野……[详细]
  赵魁太,卢氏县文峪人,清末庠生,系名门望族,但他厌弃仕途,同情贫苦人民,入庠后,不复应试,当了私塾先生,见穷人请医生难,又攻读医书,立志行医济世,对困厄者或行乞之人,常施舍衣食钱粮,穷困无依者,常寄食其门,久而不去。民国9年(1920年),卢氏大旱,夏季歉收,秋季绝收,南山陶湾一带,有他家20多石稞租,他怕佃户受困,亲往探望,宣布当年不再收租,各佃户历年所欠稞租50多石全部免缴,当场焚毁帐薄契约,并发放仓库存粮,除发给佃户外,其余留给当……[详细]
  刘震元,宇定斋,清同冶、光绪年间范里人。家资巨富,豪爽好义,办义学,舍义田,焚券舍衣,广做好事。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八月,捻军两次来卢,军中留下的难民很多,他根据道路的远近,一一发给归家盘费。光绪一、二年间,卢氏大旱成灾,饿殍遍野,乞食者动至千百,刘震元亲自开仓发放,不惮烦劳。在光绪三年(1877年)的大灾荒中,捐银800串(每串千文)赈济灾民,捐芦席雇人埋葬路旁死尸400多具。县里的经正书院建成后,又捐银千两作办公经费。他看到……[详细]
  孙裕,字绰然,清雍正、乾隆年间涧西村人,性孝友刚直,后来他当了县里的小官,县令邹印光企图增收赋税向上司邀功,用金钱收买孙裕,令其捏造粮册,孙裕断然拒绝并顶撞了邹印光,邹大怒,欲治之死罪,县衙上下无不为他担心。有人劝他顺从,孙裕毅然表示,宁死不为不义之事,弃官逃往江南,到凤阳府宿州灵壁县固镇当驿丞,享年八十四岁。……[详细]
   贺时,字奉若,清雍正、乾隆年间卢氏沙河人,庠生。他家道富有,而生活俭朴,是有名的孝子。其父任俊曾捐肥田200亩兴办义学,临死前给他的遗嘱是:我见富有的人因留下很多财产,后辈子孙常奢侈腐化,形成恶习,败坏门风,我一生积攒了250两银子,我死后你可把它捐给公家,不要叫钱财拖累你们。贺时遵父命把250两银子建置了亭子,内藏大量谷物,以备乡民荒年之用,又捐钱买房十几间,捐田600亩,用田租修建赈贫院,以扶养无依靠的老人孤儿;兴办义学,让无力……[详细]
  莫瞻菉(1743~1813),字青友,号韵亭,卢氏高村人。祖父莫曜为鄢陵县教谕,父莫元龙为进士,曾任山东郓城县、鱼台县知县。 他自幼性敦厚,崇气节,博闻强记,25岁中举,29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先后为庶吉士、编修,受当时文人器重,升江南道监察御史。他直言不讳,不作虚伪奉承之词,连升礼科给事中、鸿胪寺光禄寺少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任两浙会试副主考,归来复命时受到乾隆帝嘉许,军机大臣阿文成公在乾隆面前誉他为官清正,有干才,得到重……[详细]
   段长福,清初贫民,居乐善里杜关,以种田打柴为生。乾隆元年(1736年),他见族兄段长寿年老力衰,忍饥挨饿,于心不忍,将其接到家中共同生活了七年,照顾得象亲兄弟一样。雍正八年(1730年),秀才杨敬丢了七两银子,段长福拾得后,分文不取,如数归还。乾隆五年(1740年)十月,一个叫杨雷的去赶集,丢了八两银子,在街上大声哭叫:这几两银子关系到我一家人的性命,谁拾了能还给我,我愿用一半作酬谢。恰巧又是段长福拾得,慨然原数归还。杨雷以四两作酬谢……[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