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稷下学宫名人介绍

稷下学宫名人介绍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
1、孟子 [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前372前289)
  •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先后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虽曾被齐宣王尊之为客卿,但终不见用。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详细]
2、荀况荀子 [春秋战国] 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前313前238)
  • 荀况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详细]
3、鲁仲连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前305前245)
  鲁仲连(公元前约305~前245年)又名鲁连、鲁连子,战国时齐(今冯官屯镇望鲁店村)人。风流倜傥,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旧《茌平县志》多版本数处载有鲁连故居、墓、祠。《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鲁连村“在山东省茌平县东北二十里,相传为鲁仲连所居,今名望鲁店”。据《太平御览》载,田巴是稷下学宫有名的辩士,曾“毁五帝,罪三王,一日服千人”。十二岁的鲁仲连以“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详细]
4、尹文 [春秋战国] 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前360前280)
  尹文(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与宋钘齐名,属稷下道家学派。他们的思想具有调和色彩,对后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响。尹文于齐宣王时居住在稷下,为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宋钘、彭蒙、田骈同时,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并且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是当时有名的名家,能言善辩,“白马非马”为代表性的论点,以诡辩著称。尹文的学说,当时很受公孙龙的称赞。尹文的学说,《庄子·天下篇》说它“不……[详细]
5、田骈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前370前291)
  田骈(约公元前370—前291年),又名广,一名陈骈,人称“天口骈”。齐国(今山东临淄)人。战国时代的哲学家。田骈是齐国临淄稷下道家学派的中坚人物。史称他好高议,“设不为官”。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异常活跃。在齐国,从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开始,就在国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西边的稷下设立学宫,广招各国的学者、游士等有才之士前来议论讲学,著书立说。因为他们的地点在稷下,又受到齐国的保护和尊崇,因此,被请来讲……[详细]
6、申不害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前385前337)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 ,另有资料认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9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详细]
7、季真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
  季真,战国时稷下人,乃齐之贤人,与接子约同时。《庄子●则阳》:“季真之莫为”,盖其学说以为道本自然,人力莫为干预之事。《荀子·成相》载:“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详。”此处的季即季真。《韩非子.夕卜储说左上》载:“故李、惠、宋、墨皆画策也。”此处的“李”,有人认为当作“季”,一说为季良,另一说为公孙龙,但也有人认为是季真,因为荀子和韩非子提“慎、墨、宋”时都是以姓称其人。非常可惜的是,他的事……[详细]
8、慎到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前395前315)
  慎到(约公元前395~约前315),先秦法家代表人物之一。赵国人,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是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他长期在齐国稷下讲学,对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起过重大作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著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法家类著录《慎子》42篇,早佚,现仅残存“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知忠”、“君臣”七篇以及一些佚文。慎到在前期法家中以重“势”著称。但他重“势……[详细]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国君,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原为齐侯,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齐王。 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详细]
  齐桓公田午(公元前400~前357年),妫姓,田氏,名午,谥号为“齐桓公”,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第三任君王。他的父亲是田齐的创建者田和,他的哥哥是田齐时代的第二任国君田剡。《竹书纪年》称:“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後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可以知道田剡被田午所弑。齐桓公田午在位十八年,最显著的历史功绩是为了招揽天下贤才名士,集天下智慧应对天下诸侯,具有创见性地在齐都临淄稷……[详细]
11、淳于髡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前385前305)
   淳于髡(约公元前385~前305),髡字读做kūn。战国时期齐国学者,今茌平人。以博学著称,滑稽多辩。曾说齐威王戒长夜之饮,赏功罚罪,励精图治,使齐国中兴。公元前349年,楚军伐齐,淳于髡又说赵,得精兵20万、革车1000乘,使楚国惧而退兵。后游说魏国,魏惠王任为卿相,辞不受。茌平城西二里许古有淳于髡墓。“髡林夕照”为茌平古八景之一。齐威王当政初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国政荒乱,群臣莫敢谏。淳……[详细]
12、接子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
  接子: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学者,曹姓,接氏,真名失考,“接子”是世人对他的尊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曾受到齐宣王田辟疆的赏识,在稷下学宫与邹衍、驺奭、淳于髡、田骈齐名。大约与慎到同时,为稷下先生,后因齐闵王田地矜功不休而逃跑(古文“亡去”,不是死亡)。著《接子》二篇,属道家人物。……[详细]
13、邹衍 [春秋战国] 战国末期的哲学家、阴阳家(前305前240)
  • 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前240年),也作驺衍,号“谈天衍”。齐国(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人。他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阴阳家。邹衍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创立了阴阳五行学,也即“五德终始”说。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邹衍到过临淄稷下,因此,他也是临淄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临淄稷下先生如淳于髠、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等人,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此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的良策。邹衍很重视齐国,并在那里活动了……[详细]
14、彭蒙 [春秋战国] 黄老道家哲学家(前370前310)
  彭蒙(约前370-前310),战国时期齐国人,黄老道家哲学家。曾游学稷下,是田骈(pian)的老师。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提出齐物论,强调事物均齐的重要性,这个思想用现在的话来表达,就是注意到了环境的平衡,只有做到齐物,才能保证持续性。……[详细]
15、齐襄王田法章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283265)
  齐襄王,本名田法章,齐湣王之子,田齐政权第七任国君。湣王死于淖齿之手,法章改变姓名到莒太史中作佣人。前283年,莒人立法章为襄王,田单破燕军,收复齐地后,迎接襄王返回都城临淄。齐襄王接受齐湣王的教训,与诸侯修好,复建稷下学宫,使齐国的国力有所恢复。但齐襄王为人偏狭,嫉妒田单,个人能力又有限。有一次经过淄水,见一老人涉水,受不住寒冻,出水后无法行走,田单就脱下皮衣,给他穿上。襄王看了很不舒服,认为田……[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