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匡定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匡定波,红外及遥感专家。1930年9月1日生于江苏无锡。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在红外应用及遥感技术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开拓,负责研制成航空红外扫描相机、卫星姿态测量红外地平仪、导弹弹道测量红外捕获跟踪系统等先进装备。70年代以来,在国内开创并主持了航空对地观测红外和多光谱技术的研究,发展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详细] |
徐祖耀, 材料科学家。1921年3月21日生于浙江宁波。1942年毕业于国立云南大学矿冶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形状记忆材料及材料热力学诸领域研究获丰硕成果。揭示了无扩散的马氏体相变中存在间隙原子的扩散,由此重新定义了马氏体相变、修正了经典动力学方程成功地由热力学计算铁基。铜基合金和含Zr02陶瓷的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s)运用群论分……[详细] |
153、曾溢滔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曾溢滔(1939.05.27- )医学遗传学家。广东省顺德市人。1965年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儿童医院研究员,曾任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遗传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是我国遗传病基因诊断、血红蛋白病研究和胚胎工程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一整套基因诊断技术,发现了8种国际新型血红蛋白;近年来,将基因工程与胚胎工程相结……[详细] |
154、王方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方定, 放射化学家 1928年12月21日生于辽宁沈阳,籍贯四川自贡。1953年毕业于四川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早期参加我国铀矿石的分析、处理研究。1958年开始从事-研制中的放射化学工作。研制了用于引发原子弹链式核反应的中子源材料,并实用于-的点火部件。参加创建了核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并多次用于实践,如裂变燃耗的……[详细] |
高济宇(1902~2000) 中科院资深院士、著名化学家。字恩波,河南舞阳人。民国12年(1923)作为河南省留美官费生赴美留学。民国16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被吸收为华盛顿大学化学会荣誉委员,同年秋到美国伊利诺大学进修,获伊利诺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民国20年8月回国在中央大学任教。民国22年起历任中央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教务长等职。新中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详细] |
张文佑,地质学家 1909年8月31日生于河北唐山。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2月11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应用地质力学分析和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概观全球和中国的地质构造运动的规律,积累几十年地质工作的经验,在板块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断裂体系和断块大地构造学说,对断块理论和地质力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参加了将……[详细] |
谈镐生,力学、物理学、应用数学家 1916年12月1日生于江苏苏州,籍贯江苏武进。193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数学、力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5年9月28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20世纪50年代解决了一些流体力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建立了激波马赫反射理论(核0破坏理论的关键性工作)开拓了直升机翼流场的研究……[详细] |
唐九华,(1929.10.7-2001.10.27),光学工程总体设计专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上海。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负责研制成功光学测地经纬仪和自动记录红外分光光度计并推广至工业生产。60年代起负责研制成功多种大型光学跟踪测量设备和坐标基准传递设备,用于飞行器测控,这些产品在实际执行任务中,获得0结果,并达到国际水平,为中国飞……[详细] |
汪菊潜,(1906.12.29-1975.2.27),铁路桥梁工程专家。上海市人。早年唐山交通大学毕业后,保送去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铁道部副部长、总工程师、研究员。在负责修复被严重破坏的钱塘江大桥工作中,应用了结构力学原理,采用套箱加固基础,用少数排架顶换修补钢梁等方法,使严重破坏和变形的钢梁恢复原状,保证了修复质量。1958年,在参加指挥抢修被洪水冲毁的黄河铁路大桥时,改变临时结构,……[详细] |
吴杭生,物理学家 1932年2月19日生于浙江杭州,籍贯安徽桐城。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12月4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研究。在铁磁与超导共存问题、过渡金属超导电性、超导薄膜、超导临界温度、第二类超导体、约瑟夫逊效应和高Tc铜氧化物等方面作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取得突出成果。……[详细] |
吴学周(1902年9月20日—1983年10月31日),出生于江西萍乡。物理化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吴学周于1902年9月20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一个书香家庭,祖父是清朝举人,父亲以教私塾为业,崇尚新学,思想开明,勤奋好学,1909年专门到萍乡师范学校改学新学。吴学周自幼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详细] |
天文史学家 1927年6月9日生于山西垣曲。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在古代天象纪录的现代应用、中国出土天文文献整理、天文学思想史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等领域都有突出贡献。提出了从史书中鉴别新星的7条标准和区别新星与超新星的2条标准,从中、朝、日3国的历史文献……[详细] |
夏培肃, 女,计算机专家。原籍四川江津,生于四川重庆。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5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50年代设计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从60年代开始在高速计算机的研究和设计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解决了数字信号在大型高速计算机中传输的关键问题负责设计研制的高速阵列处理机使……[详细] |
钱保功,高分子科学家 1916年3月18日生于江苏江阴。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3月17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武汉分院研究员、院长,兼任湖北化学研究所所长。在国内开创了合成橡胶、高分子辐射化学、高聚物粘弹性能和高分子固态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在合成橡胶的力学性……[详细] |
吴稚晖(1865—1953),江苏武进人。1898年被聘为南洋公学国文教习,同时兼任师范班学长并主持小学事务,亲手制定了南洋公学的学生行为规范。1905年冬参加同盟会。1913年任教育部读音统一会议长。1915年在法国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回国,任《中华新报》主笔。1921年率学生100余人赴法国,出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次年任商务印书馆国语传习所所长。1923年8月在上海撰文参与科学与……[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