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十七史百将传》名将介绍(7)

《十七史百将传》名将介绍(7)

91、韦叡 [南北朝] 十七史百将传(442520)
  韦叡(442—520.9.20),字怀文,史称韦虎,京兆杜陵(今陕西蓝田附近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韦叡的祖父韦玄,不愿为官,隐居在长安南山。刘裕北伐后秦(参见刘裕灭后秦之战)时,曾让韦玄为太尉掾征,但被韦玄拒绝。韦叡的伯父韦祖征,宋末为光禄勋。韦叡的父亲韦祖归,为宁远长史。韦叡对继母十分孝敬,因此受到乡里人的称赞。伯父韦祖征为郡守,常带韦叡去办理公事,视之如子。时韦叡内兄王登、姨弟杜恽在当地都……[详细]
92、吕蒙 [三国] 十七史百将传,三国时期吴国名将(178219)
  • 吕蒙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期汝南富陂(今阜南县吕家岗)人,东吴名将。吕蒙幼年丧父,随母投靠邓当,生活于军营之中,练得一身武艺。少年随邓当征战,因作战勇猛,受孙策看重。邓当死后,吕蒙代邓职,拜别部司马,成为东吴年轻的将领,屡立战功。建安十二年(207)吕蒙随孙权出征夏口(今武汉市境内),吕蒙为前部先锋,大败刘表部将黄祖,攻占夏口,被擢升为横野中郎将。是年赤壁之战,吕蒙率吴军袭焚乌林曹营,……[详细]
93、王镇恶 [] 东晋著名将领(373418)
  王镇恶(373年6月11日-418年3月7日),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前秦灭亡后归晋,成为东晋名将。王镇恶官拜征虏将军,封爵汉寿县子,曾助刘裕平定叛乱,灭亡后秦。义熙十四年(418年),随刘裕次子刘义真留守长安时王镇恶被沈田子诬陷斩杀,享年四十六岁,追封龙阳县侯,谥号壮侯。人物生平早年经历王镇恶出生于宁康元年五月初五(公元373年6月11日)。按习俗,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家人便想把他送给别人家养活……[详细]
94、檀道济 [南北朝] 十七史百将传(?~436)
  • 檀道济
  檀道济(?—公元436年),南朝宋名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随主征战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左将军檀韶的弟弟。……[详细]
95、长孙晟 [] 十七史百将传(551609)
  长孙晟(551—609年),字季晟,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军事将领。 长孙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书·长孙晟列传》)。北周时崇尚武功,贵族子弟交游皆以武艺相夸相敬,每次共同驰射,同辈皆在长孙晟之下。长孙晟十八岁时为司卫上士。起初没有名气,别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杨坚一见,深赞其异才,携其手并对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隋书·……[详细]
96、慕容恪 [南北朝] 十七史百将传(321366)
  慕容恪(321年—367年),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之弟,十六国时期前燕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世誉为十六国十大名将之一。慕容恪“幼而谨厚,沈深有大度”,十五岁时就统领军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官至太宰,总览大权,却毫无私心,平定内乱,勤于吏治,辅佐幼主,尽心尽责,成为前燕支柱。而在其死后,前燕迅速衰落。去世后谥号为“桓”。早年经历 慕容恪……[详细]
97、郭元振郭震 [] 唐朝名将、宰相(656713)
  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唐朝名将、宰相。郭元振进士出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在担任凉州都督期间,郭元振加强边防,拓展疆域,大兴屯田,使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更兼任安西大都护。后来,郭元振因反对朝廷引吐蕃兵攻打娑葛,得罪宰相宗楚客,被诬“有异图”,险遭陷害。唐睿宗继位……[详细]
98、李嗣业 [] 十七史百将传(?~759)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这是唐代诗圣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中的句子,高度赞扬了万里赴国难的安西士兵,他们军容严整、秋毫无犯,堪称大唐军人的典范,五千安西士兵的领头人就是大唐名将李嗣业,这位陌刀将一生屡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乱的生死存亡中,为军前驱,率领陌刀队“如墙前进”,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 李……[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