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10月改为现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 1955年随“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中国科学院产生第一批学部委员;自1994年开始,增选外籍院士。1993年随着中国工程院的成立,部分院士既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方华,女,1932年生,香港人,祖籍广东省德庆市。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195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著名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李方华教授的社会兼职有: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常务副组长、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晶体学会理事,国际晶体学会电子衍射委员会委员。由于她在我国单晶体电子衍射……[详细] |
557、王鼎盛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鼎盛,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于重庆市南川县。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主要从事计算物理研究。与他人合作,从密度泛函理论出发,用表面能带方法,计算在非磁材料上的超薄铁磁膜的物理性质,研究了磁性和原子层数的关系,说明并不存在磁性“死层”,并预言在超薄铁磁薄膜中原子的磁矩可以显著大于在体材料中的磁矩,后为实验所证实发展了磁晶各向……[详细] |
558、孙义燧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义燧, 天体力学家 1936年12月20日生于南京,籍贯浙江瑞安。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主要从事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与陈翔炎等合作对给定的三体位置解决了三体轨道的变化范围问题。对具有相同三体质量和角动量常数的三体系统,与C.……[详细] |
559、唐孝威 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孝威, 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学家 1931年10月1日生于江苏无锡。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浙江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实验物理、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核医学、脑科学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参加中国 、 的研究、试验,在中子点火实验和核试验物理诊断等方面作出贡献。70年代中进行我国卫星舱内空间辐……[详细] |
沈珠江,(1933.1.25-2006.10.2),岩土工程专家。浙江慈溪人。195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1960年获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副博士学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早年把苏联学者的静力分析理论和美国学者的运动分析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土体极限分析理论,并提出了软土地基稳定分析的有效固结应力法。70年代后从事土体本构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研究,提出过……[详细] |
561、田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刚(1958-) 江苏南京人。著名青年数学家。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 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张恭庆教授(现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他被北京大学公派赴美国跟随曾获世界数学大奖“费尔兹(Fields)奖”的著名数学家邱成桐教授攻读博士。198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1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199……[详细] |
562、万哲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万哲先, 数学家 1927年11月7日生于山东淄川,籍贯湖北沔阳。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算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代数学、组合论研究,在典型群、矩阵几何、有限几何和编码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解决了典型群的结构和自同构方面一系列难题1958年对解决运输问题的图上作业法给出理论证明并进行了推广应用研究有限域上典型群……[详细] |
563、孙昌璞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昌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教授。1962年7月生于辽宁省普兰店市。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1992年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 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论的研究。提出了q变形玻色子概念,由此构造杨-Baxter方程新型解,给出其微观解释,并应用到量子信息存储。建立了退相……[详细] |
564、苏定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 苏定强,天文学家 1936年6月15日生于上海,籍贯江苏武进。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曾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9委员会(天文仪器与技术)主席。 在大望远镜光学系统的研究中,提出一系列新的折轴系统和透棱镜改正器。和王亚男共同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光学系统优化程序。提出了应用主动光学产生按传统概念不能实现的……[详细] |
孙钟秀, 计算机科学家。原籍浙江余杭,1936年12月22日生于江苏南京。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南京大学技术科学学院院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主持研制了国产系列计算机DJS200系列的DJS200/XT1和DJS200/XT1P等操作系统。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ZCZ分布式微型计算机系统。研究和开发了多个实用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如分布式单板机系统和ZH分布……[详细] |
孙殿卿,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 1910年3月10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协助李四光创建并发展了地质力学和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最早参与建立了广西区域地层系统和构造运动演化史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发现柴达木盆地大油苗及反“S”……[详细] |
苏元复(1910~1991),浙江海宁人。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首创中国高校化学工程专业及其研究机构。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35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英国,1937年获曼彻斯特大学工学院硕士学位。曾任华东化工学院副院长和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他长期致力于化学工程学的研究,对液液萃取过程的理论和设备、矿……[详细] |
568、沈文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文庆,实验核物理学家 1945年8月21日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曾任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放射性核束物理和核天体物理”项目首席科学家。 与合作者在73MeV以下的12C+209Bi发射粒子研究中,证实低能核反应中有大质量转移反……[详细] |
569、王广厚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广厚,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39年11月生于安徽省肥西县。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区分异同位素团簇和相同同位素团簇,证明团簇的形成与构成簇的同位素性质有关。观察到硅团簇表面振动模及其量子特性,氟化锂团簇一阶拉曼散……[详细] |
570、龙以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龙以明, 数学家。南开大学教授。1948年10月生于重庆市,籍贯重庆。1973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现天津师范大学),1981年在南开大学获硕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Madison)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哈密尔顿动力系统以及辛几何有关问题的研究,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系统地建立了辛道路的指标叠代理论、解决了指标叠代中的基本问题,即给定初始指标和叠代次数精确计算任意次叠代指标问……[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