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10月改为现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 1955年随“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中国科学院产生第一批学部委员;自1994年开始,增选外籍院士。1993年随着中国工程院的成立,部分院士既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691、江龙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龙, 物理化学家 1933年1月1日生于上海,籍贯福建建瓯。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胶体与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俄罗斯胶体杂志国际版和《中国科学》等四家国内杂志的编委。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胶体与界面科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硅酸凝胶和浓分散体系的结构与流……[详细] |
顾知微(1918年5月10日—2011年3月19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地层学家、古生物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顾知微成长于父母双亡的贫寒家庭,但青少年时代所生活的梦幻般的田园环境却让他对大自然的美难以忘怀。依靠堂叔父的经济资助他读完小学,因成绩优异,于1931年被保送进入江苏省立南京中学。1936年夏,因参加抗日--被捕,南京中学被迫解散,转入江苏……[详细] |
冯纯伯,自动控制学家。1928年4月16日生于江苏金坛。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1958年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电机系,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94年为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系统建模方法及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方面,根据对信号进行预处理的方法,提出一种消除最小二乘辨识中的偏差的新方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建模新方法,可用于开环……[详细] |
694、倪嘉缵 中国科学院院士 倪嘉缵,无机化学家 1932年5月10日生于浙江嘉兴。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无机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担任该所副所长、所长。现兼任深圳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从事核燃料化学、配位化学、稀土化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致力于稀土元素的生物无机化学、抗体酶及基因工程药物等化……[详细] |
695、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桂斌,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1957年11月生于山东莱阳,籍贯山东莱阳。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7年、1991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博士学位。现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化学会ES&T杂志副主编、《环境化学》主编、《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分析化学和环境化学研究。……[详细] |
696、计亮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亮年, 生物无机化学家 1934年4月20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鄞县。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曾任该院院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生物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系统地研究了钌等小分子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与DNA的作用及其机理在合成大量小分子配合物的基础上,用热力学、动力学及理论计算(密度泛函法)等总结了这些配合物的不同组成、结构与DN……[详细] |
黄志镗,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家 1928年5月20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黄岩。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世纪50年代从事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硅高分子的研究。60年代起从事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增强塑料及耐高温高分子的研究,为防热材料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交联型聚酰亚胺和合成三嗪交联……[详细] |
698、黄乃正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乃正,有机化学家 1950年11月25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台山。1973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1976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科学博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化学讲座教授、新亚书院院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研究,早期从事红霉素的全合成,后从事高张力分子的合成及若干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得到了一种稳定的具有环间连接的三苯骈环……[详细] |
傅家谟, 有机地球化学家与环境地球化学家。 1933年5月23日生于上海,籍贯湖南沅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环境化工学院院长。1966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现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系统总结了海相碳酸岩油气生成演化理论与评价指标方法。丰富和发展……[详细] |
高山,地球化学家 1962年6月30日生于青海省西宁市。198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主要从事大陆地壳结构和组成、壳幔交换作用及微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所获得的中国中东部地壳元素丰度已成为国际地球模型大陆地壳成分的重要数据基础。论证了大陆下地壳结构与组成的大尺度不均一性。发现与提出了下地壳拆沉再循环过程的关键证据,为中国东……[详细] |
701、黄本立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本立,光谱化学家 1925年9月21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1945-1949年就读于岭南大学物理系。厦门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现代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及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主编等。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原子光谱/质谱分析研究。早年创立了可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新型双电弧光源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详细] |
702、郭景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景坤, 材料科学家 1933年11月21日生于上海,籍贯广东新会。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国家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第二届首席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世纪60年代在高铝氧高频绝缘瓷与金属的真空气密封接工作中,在深入研究陶瓷/金属封接机理的基础上,提出……[详细] |
703、韩布兴 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布兴,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7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市,籍贯河北遵化。1982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原河北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IUPAC绿色化学分会主席。 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与绿色化学的交叉研究,重点围绕一系列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等绿色溶剂体系化学热力学……[详细] |
704、何国钟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国钟, 物理化学家 1933年5月5日生于广东南海。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化工机械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世纪50年代曾从事固体粒子流态化基本性质及石油重残油流态化焦化的实验研究。60年代开展固体和固液火箭推进剂燃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对固……[详细] |
705、何鸣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鸣元,石油化工专家 1940年2月8日生于上海,籍贯江苏苏州。1961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ELSEVIER出版社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编委绿色化学课题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致力于将科学认识与技术应用相结合,在炼油化工催……[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