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海南省 > 文昌人物

符致逢


[公元1898年-1975年]

符致逢(1898~1975) 著名侨领、企业家。昌洒镇兰家村人,1898年11月10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符气清是个应考秀才,屡试不第,只在家协助妻子务农;母亲是地道的农妇。致逢幼年在家乡上小学,1922年,他才11岁,含着泪珠,同父母告别,跟着叔父到了新加坡投入祖父的怀抱。不久,祖父去世,他跟叔父一起生活。

叔父送他上学读了3年英文。然而,好景不长,后因贫困所迫,他只得辍学去打短工维持生活,利用夜晚工余继续读英文,学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符致逢最初是在叔父开办的德国神农药房当伙计。1931年,叔父去世,临终前将药房和胶园托付给他。那时,他正处20岁的年华,日夜操劳,励精图治,药房生意兴隆,橡胶园也办得虎虎生气,效益可观。至六十年代,产业已拥有相当规模。六十年代中期,新加坡发展很快,楼房短缺,价钱日起。于是,符致逢投入巨资创建“致逢房地产公司”,在新加坡市区中心建了大批写字楼出售;后来,其产业向美洲、澳洲、香港拓展。六十年代末,他已成为新马琼人中实力雄厚的声誉卓著的大实业家,被公认为新马琼侨的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被选为全马琼州会馆联合会主席,连任数届;同时,他还被选为新加坡琼州会馆主席,连任30多年之久,成为众望所归的新马华侨领袖。

符致逢作为一名海外华侨领袖人物之一,几十年来眷念祖国,热爱中华,抱着“我心我血献轩辕”的坚强信念,为祖国的独立繁荣昌盛而奋斗。

1937年“芦沟桥事变”,全面抗日开始,符致逢以奔放的救国热情,做了大量的发动和组织工作,成为琼侨参加抗日战争的中坚人物。1938年11月,在香港成立琼崖华侨联合总会,以统一领导南洋各埠琼侨社团支援家乡抗战的各项活动,符致逢是总会的领导人之一,并担任总会宣传部长。他和总会的侨领一起,为支援家乡抗战救亡做子大量工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符致逢在新马社会中,公开表示支持新中国的成立。1951年,新加坡中华总0会议上,他极力反对马华公会请求英政府撤销承认北京政府的“决议案”,公开声明该议案无效,受到广大新马爱国华侨的赞誉。1959年,符致逢被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华侨代表,赴广州参加盛会。

1959年,他用2万元新加坡币购买了良种油棕、腰果种子,秘密运回海南,支援海南热带经济作物的开发。在这之前,符致逢早已购买了5000粒TZT优良橡胶种子,暗地运回海南,赠送给有关科研部门试种。

1939年2月,日军侵占海南,大批乡亲南逃,滞留于广州湾(今湛江市),符致逢和琼侨联合总会的同仁们发起在瑙州岛兴办起“琼崖难童学校”,让难童就地读书,接受教育。他对办好文昌中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多次捐款赞助。为了振兴海南教育,1946年符致逢和泰马港越侨领黄坚周文治、云竹亭、黄有鸾、冯尔和、陶笏庭等发起创立“私立海南大学”。1954年,符致逢回到家乡,得知村里正筹资办小学,他捐造一问教室,命名为“气浩室”,以资纪念其叔父关心家乡教育事业。

他乐为琼侨谋利益,1939年,海南岛沦陷,乡亲纷纷逃难南下,其时有300多名海南乡亲,乘帆船登上新加坡口岸,被新政府拘留,际遇悲惨。符致逢得知后,挺身而出向新加坡有关部门慷慨陈情,四处奔走营救,先后终使三批琼州难民1000多人得到释放,并获准在新加坡合法居留。二战期间,新马琼侨被日、德、意等法西斯军队击沉船只而牺牲者为数不少,遗下孤儿寡妇,其境遇十分悲惨。符致逢便亲自上门向英政府行政官麦加伦及英国运输部提出交涉,200多名琼侨海员死难者的家属全部得到抚恤金,总数达几十万元新币。

新加坡光复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琼州会馆,在符致逢主持下,经过长期努力,克服困难,终于完成了从筹款、设计到施工等各项任务,到1962年,巍峨堂皇的9层新琼州会馆终于建成,成为琼侨聚会的场所,为提高琼侨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符致逢对琼侨的教育事业也情有独钟,不辞艰辛。他出任育英学校及多届育英小学董事长,华侨中学副董事长。南洋大学自从筹办到开学,符致逢都四处奔波,捐钱出力。1946年大学改组时,他被推选为与政府谈判的代表之一。1954年,他担任了全马琼州会馆联合会主席,设琼联会大学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琼籍华侨子弟。

符致逢服务琼侨社团之卓越功绩,不仅为星马各界人士所公认,亦为政府当局所尊崇。1947年,他多次受到新加坡元首、总理等的亲切接见,并获得他们的崇高赞许。1962年,他荣膺新加坡元首封赐功绩勋章。

1975年1月14日下午,在新加坡OVTRAM路第三总医院,新马琼侨领袖符致逢仙逝长眠,享年77岁。



  同年(公元189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5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王兆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