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河南省 > 商丘市 > 睢县人物

汤斌


[][公元1627年-1687年,应天书院]

汤斌

汤斌(1627年—1687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字孔伯,原籍滁州,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出生在睢州城(今河南睢县)。汤斌生逢乱世,11岁那年,家中为豪绅所逼,无处说理,财产尽失,家道衰落。

清朝顺治五年,汤斌参加乡试中第举人;顺治六年参加会试中第贡士;顺治九年参加殿试中三甲,随后又赶上朝廷恢复遴选庶吉士,汤斌被选中。汤斌通过“散馆”考试被授为翰林院国史院检讨,编修和检讨的主要职责就是修史。汤斌一生三入史局修撰《明史》,亲手写下数十万字的明史稿。汤斌上疏议将明朝的忠臣义士编入《明史》,受到了皇帝的青睐。《明史》是史学界公认修撰得比较好的一部史书。汤斌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著有《洛学篇》、《潜庵诗文集》等。

汤斌先后在陕西、江西、江苏、北京做官12年,做官期间他公正明断,勤政清廉。在江西,因为汤斌日食必有一块豆腐,因而他有一个看似戏谑、实为敬重的外号——“豆腐汤”。据说,他每日只买一点青菜、豆腐,鱼肉荤腥概不入衙署,亦有“三汤巡抚”之说,意谓汤斌做人如黄连汤自苦、为官如豆腐汤清楚、入世如人参汤大补。汤斌不仅自己苦,家人亦随其苦,其妻马夫人“一转身竟有棉絮自袄边散落”;汤斌查得食账上记有买鸡一只,问明是其子(已34岁)所为后,说“哪有读书人不能咬得菜根而可以成大事的”,即令其子跪诵《朱子家训》,后撵回老家睢州。在京城,人称汤斌为“羊裘尚书”,因为冬天上朝时他总是外披一件羊皮袄。官至三品,年俸千银,竟一贫如洗,孰能不为之感动!台湾著名史学家高阳先生所著《清官册》,首推汤斌为康熙盛世清官册上的第一名,真正“清朝第一清官”。

顺治十三年二月,汤斌“内升外转”为陕西潼关道副使。上任时他雇了3头骡子,一头驮行李书箱,一头仆人汤本骑,一头自己骑。汤斌领取了兵部牌票,却并没有用驿站安排的食宿,自费备了3头骡子。潼关城头,汤斌见到守城军把总(相当于今天军队的连长)说,“我姓汤,新任的潼关道副使。”“你是官?把你放到锅里煮也煮不出官味来。”这煮字用得好,有许多东西如花椒、八角确是要煮才能出味的。这样的人、骡、行李、书箱组成的阵势排场,确实让人难以相信是新官到任。看了名帖、凭文、牌票,把总确信了这是煮都煮不出官味来的官,欲加挽留,被汤斌谢绝了。到了衙门,他处理积案,打击土豪劣绅、流氓地痞,只3个月时间,便留下了“汤青天”的美誉。

汤斌仁政爱民,深得黎民百姓的爱戴康熙二十三年,58岁的汤斌赶赴江宁任巡抚。皇帝南巡,有人建议拓宽驰道,汤斌坚辞:“如此则无数户口将安息?非圣主以勤民意也。”江苏有灾,汤斌奏报施赈减赋得准,0臣明珠、余国柱之流竟向他索贿40万两银子,汤斌说:“民有财不以输正供而以媚权贵乎?”坚拒不应,而且也不许在籍绅士与-妥协。汤斌在任两年多,免民赋税,及时救赈,重农事以兴本业。他在察访中了解到,苏州城西的五通神祠是一座花天酒地、乌烟瘴气的淫祠,他以非凡的魄力拆除了这座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淫祠,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壮举,其社会影响之大可想而知。随后,汤斌又下令各州、县将所有类似的祠庙全部毁掉,用拆下来的砖木材料去修建学堂。

因为汤斌的正直清廉,得罪了当时的不少权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皇帝下诏将汤斌调回京城,明珠、余国柱之辈便摘录他的一些言论上报。因为一连串的打击,再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任工部尚书仅一个月的汤斌病逝在家中。不幸的是,因为听信了谣言,皇帝误解了汤斌,以为汤斌对他存有不满,竟没有厚葬汤斌。直到45年后,即雍正十年(1732年)方得昭雪,下诏汤斌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年)追封谥号“文正公”。道光三年(1823年)令将汤斌像从祀孔子庙。后人颂扬汤斌为“天下文官祖,三代帝王师”。“文正”这个谥号,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谥号,在清朝的历史中,得到这个谥号的只有8个人。

汤斌死后,家中仅有8两银子,还是他的朋友送来了20两银子方让汤斌入土为安,将他安葬在宁陵县己吾城。

汤斌两次从故乡出发踏上仕途,躬身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身居高位,廉以自守,魂归故里时留下的也只有一世清名。尽管现在时代不同了,但体现在汤斌身上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和“清介自励”的精神,传承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汤斌相关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627年)出生的名人:
叶燮 (16271703) 清初诗论家 江苏省苏州吴江


  同年(公元1687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傅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