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铭鉴,江苏建湖人,生于1944年,语言学家、出版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196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1968年分配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室,后借调至市文教办公室工作,1978年调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理论室,先后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上海文化出版社总,兼任《咬文嚼字》主编、《学刊》主编等职。郝铭鉴还曾任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上海学会、上海语文协会副会长。
郝铭鉴从事《学刊》的工作后,下功夫研究出版理论,他很快就发现,社会语文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于是在1995年创办了《咬文嚼字》。这本杂志32开本,体量小力量不小,主要内容为纠正媒体艺人、名家作品的错别字,有着「语林啄木鸟」之称。
郝铭鉴多年与读者并肩「捍卫语言的纯洁」,他说「读者才是真正的挑错人。」他还指出,批评性为《咬文嚼字》鲜明的个性之一,但我们从未说过,《咬文嚼字》是一个单纯的批评性刊物。他提倡,既要咬,又要嚼;咬要咬得有声有色,嚼要嚼得有滋有味。
郝铭鉴因病于2020年4月2日上午10时去世,终年76岁。
多年来,《咬文嚼字》坚持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十大流行语。他一再说:「在我们语言生活中存在负面的东西,不规范、不正确、不健康的东西,你要对它及时地制止。哪怕一个小刊物力量有限,但要有人发出声音。」
郝铭鉴生前最后一次在《咬文嚼字》里发文《为何「指手画脚」为「画」,「出谋划策」为「划」》,文章见于今年第三期。《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说,郝铭鉴于前年发现患有肾癌,并出现转移,但他不畏疾病,心态乐观,一直写文章捍卫语言的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