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台湾省 > 高雄人物

李河民


李河民,1922年6月l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县一个手工业制造者家庭。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原所长、中国著名的 学家。

1944年9月,李河民于东京医学专门学校(现为东京医科大学)毕业后,李河民回到祖国的首都北京(当时称北平),希望能用自己的医术解决人民的伤痛,尽一个医生的本份。

1946年6月,李河民参加了白求恩医大附属医院内科的工作。不久转勤到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后来在正定一家农场里利用旧房于1948年4月成立了华北防疫处,经几个月的筹建后开始生产牛痘疫苗、破伤风类毒素和抗毒素。

1949年10月1日后不久,他接到军委卫生部指示,任北平军管会卫生部联络员带队(5人)去察北地区调查爆发疫情的原因。

1950年,他任中央卫生部防疫总队大队长。

1951年,李河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留学生被派往苏联深造。4年的学习,使他对 变异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获得了医学副博士学位。

1955年回国后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检所)工作,历任中检所 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在此期间,李河民研究员还兼任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科委药械生物制品组副组长、《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分册副主编、《微生物学报》副总编、《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主编和名誉主编等职。李河民同志还担任过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台湾联谊会副会长兼北京市台湾联合会会长和名誉会长。

从1956年开始,李河民带领几名青年助手,在设备简陋的实验室,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研制乙型脑炎活疫苗的工作。最繁重的工作是选择原始毒株。并于1966年培育出稳定性和免疫性都良好的乙脑活疫苗弱毒株SA5-3株。后来采用乳小白鼠皮下连续传代的方法,使免疫性显著提高,再经蚀斑技术,终于成功地筛选到一株高度减毒、稳定性好、不易返祖而免疫原性良好的弱毒株SA14-14-1株。经卫生部批准在大范围内安全性和流行病学效果观察,保护效果为80%~90%。这项科研成果属于国际首创,引起国际重视,被列为1989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并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办事处主任到中国考察时,充分肯定了李河民等在肝炎研究上的成就,并经卫生部批准,确认他所领导的检定所肝炎研究室为国家肝炎研究中心。

1981~1986年研制成功并成为顺利通过刚成立的新药审评委员会审查的第一个疫苗。血源疫苗由于原料来自带乙肝 人血浆,只能是过渡性制品,但其研究结果为发展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打下重要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是基因工程技术应用热潮,而且乙肝疫苗是第一个人用基因工程疫苗,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利用这个新技术把乙肝表面抗原(疫苗的主要成分)在多种真核和原核细胞中表达,以探讨可行的生产路线,因而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观点和意见分歧。李河民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会议上表示应用系统研究不同来源抗原的特征,特别免疫原性,以选择符合国情的生产和实用路线。也就是以新生儿为主要免疫对象,安全性和效果好、高产量、低成本的疫苗。他退到第二线后仍鼓励和组织年轻技术人员把课题付诸实施,约达15年之久。使用国内外8个研制单位、4个品种,以国产为主的21个批号疫苗,在规范接种对象和检测方法的条件下,对868名新生儿、2291名小学生和120名成人免疫接种观察,同时结合实验室对疫苗抗原特性和免疫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产乙肝酿酒酵母疫苗抗原无糖基化,对新生儿免疫效果好,与国外同类疫苗免疫原性相同;酿酒酵母疫苗成人接种产生抗体水平低,糖基化的脯乳动物细胞(CHO)表达的疫苗抗原诱导抗体滴度较高,适合成人使用;疫苗有剂量效应,同时重组酵母疫苗在新生儿诱导细胞免疫较早是免疫效果好的可能原因。根据上述经验,李河民又主持了汉逊酵母基因工程疫苗,其乙肝表面抗原单位表达量高于酿酒酵母10倍以上,疫苗免疫接种后产生高滴度抗体。研究结果为制定全国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李河民认为肝炎的优质诊断试剂在控制肝炎的诊断、防止传播和科研中占有重要作用,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他曾负责“甲、乙肝系列标准化诊断试剂研制”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组织国内9个科研和生产单位实施,并依据结果整顿了当时全国制品质量管理。还参加了“八五”和“九五”国家攻关课题研究丙型肝炎诊断试剂,在制品质量标准质控参考品临场考核方面提出了重要意见,促进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

李河民在肝炎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究上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长期以来,他对我国麻疹活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兽用狂犬病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等研究曾提出过许多精辟并有科学预见的见解,然而他也深刻体会到新世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未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有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疫苗和诊断试剂是生物制剂,生物技术日新月异,制品质量和品种不断地在改进,中国已是疫苗生产大国,制品质量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进则退,必须建立机制使质量和品种与时俱进。李河民虽已80多岁,但他一再强调,中国有可能也应该努力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提供疫苗控制传染病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河民945~2002年发表的论文和专著130多篇(1994年以后发表的为100篇)。内容涵盖卫生防疫、疾病预防和控制、 病原学和免疫学研究、生物制品研制和质量控制、生物制品标准化等学科和领域。李河民在不同时期工作,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生物制品检定工作的发展历程。



  同年(公元1922年)出生的名人:

阿都·拉萨 (19221976) 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 亚洲马来西亚
刘复光 (19221992) 油脂学科专家 江苏省南通市
胡先·翁 (19221990) 马来西亚第三任首相 亚洲马来西亚
朱象三 (19222006) 农业昆虫学家,农学家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

下一名人:李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