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天文学曾民瞻发明制造的晷漏,对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曾民瞻(生卒年不详),字南仲,永丰睦陂(今永丰县坑田乡)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曾朝阳,庆历二年(1042)进士,叔祖父曾匪,庆历六年(1046)进士,号称“二曾”。堂兄曾元忠,大观三年(1109)进士,则爱好天文、历法,撰有《天文图》、《春秋历法》和《古今年表》等著作。
受堂兄的影响,曾民瞻自幼聪明好学,尤其爱好天文,常常在夜间观察天象,有时甚至彻夜不眠,不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执着的追求,奠定了他从事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宣和三年(1121),曾民瞻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南昌县尉,管的是治安。在工作中,他发现郡置晷漏计时有误差,决定根据自己平日的观察数据,试制一种更为精密的晷漏计时。
为了制造新晷漏,曾天瞻根据当地的经纬,观察天空的星象,测量四季的日影,注意朔望的月形,研究天体变化的规律,精确计算贮水器皿的容积,漏水孔通的大小。掌握了时空的准确数据后,又用铜、铁、木材等材料,制成铜壶、铜盆、铜斛、铜虬、铜钲和木箭、木偶等部件,配上机关,涂上釉彩,组装成一台新的晷漏。这种晷漏不但计时准确、外形美观,而且还可视听信号,应用方便。就当时来说,科技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晷漏已失传,但曾民瞻创新的晷漏制造方法,在《南宋书》、《永丰县志》和《吉安府志》中有些记载。具体做法是:范金为壶,刻木为箭后,置二脚二斛,壶之水资于盆,盆之水资于斛;其于注水,则为铜虬张口吐之;箭之高为二木偶:左者昼司刻,夜司点,其前设铁板,每一刻一点则击板以告;右者昼司晨,夜司更,其前设铜钲,每一晨一更则鸣钲以告。又为二木图:其一用木荐之,以测晷景;其一用水转之,以法天象。
晷漏虽不是曾民瞻的发明,但他对计时仪器的改进,使它更为精密,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民瞻著有《晷漏》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