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1902~1979) 字慰孙,生物学家、教育家。浙江鄞县人。
童第周1918年入宁波师范学习,1922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1930年由亲友资助到比利时、法国留学,获博士学位。1934年他不顾日本即将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危险,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了祖国,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先后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心理生理研究所任教授、研究员。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他回青岛参加了复校工作,并担任生物系教授、主任。1947年积极支持青岛学生“反饥饿、反破孩”的--,帮助向各地传递登载学生-和--报道的英文版《民言报》。1948年,童第周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并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客座研究员。1949年3月回到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任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受聘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主任。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生物学部副主任。在1959~1978年期间一直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1960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在该所所长陈桢逝世后,童第周一度任所长)。197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全国第一至四届人大代表,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童第周一生致力于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1930~1934年,童第周在比利时的比京大学布拉舍实验室,在对棕蛙卵子受精面与对称面的关系的研究中,证明了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在对海鞘早期发育的研究中,证明了在受精卵子中已经存在着器官形成物质,而且有了一定的分布,精子的进入对此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观察到内胚层和外胚层似乎有相当的等能性,而且吸附0和感觉细胞的形成依赖于外来因素,说明了卵质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这项研究成果是具有开创性的,使他成为了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
文昌鱼在生物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脊椎动物的祖先。童第周领导的研究小组首先在青岛解决了文昌鱼的饲养、产卵和人工授精的技术,为系统研究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奠定了基础,并利用显微技术对文昌鱼胚胎发育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对文昌鱼卵的发育能力提出了很重要的修正意见,在国际上受到重视。童第周等所证明的文昌鱼卵这些早期发育特点,进一步论证了文昌鱼在进化上的地位是介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这方面工作也支持了他后期关于核质关系研究的论据。
童第周对鱼类的胚胎发育能力和细胞遗传的研究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40年代开始的实验结果中就证明了在金鱼的卵子中,赤道线以下植物性半球的一边,卵子含有一种有关个体形成的物质,它在发育的早期由植物极性逐步流向动物极性,是形成完整胚胎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他在这方面的论文是鱼类实验胚胎学方面的重要历史文献。
童第周不仅是一位誉满全球的生物学家,而且是一位治学严谨、作风正派的教育家。他曾在国内多所大学任教,教授过普通动物学、细胞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胚胎学和实验胚胎学等,为中国的生物科学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童第周还是中国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位优秀领导者,建国后,他陆续担任了多种领导职务,在制订1956~1967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3~1972年科技十年规划和后来的基础学科长远规划期间,他参与并领导了有关生物学方面规划的编制工作。从1956年到60年代初,他担任中国、苏联、朝鲜、越南四国渔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推动国际间的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促进各国科学家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79年3月,童第周带病坚持在杭州讲学时,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