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江苏省 > 扬州 > 江都区人物

徐芝纶


[公元1911年-199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芝纶

徐芝纶(1911年6月20日—1999年8月26日),出生于江苏江都。工程力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

徐芝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自重好学,勤奋努力。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4年7月于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留校当助教。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美。193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接着转入哈佛大学学习,于1937年又获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当时,中华民族正值苦难岁月,祖国正遭日本侵略军的大规模入侵,国难当头。他以“教育救国”的赤子之心谢绝了麻省理工学院两位导师许以优越条件的恳切挽留,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怀着强烈的救国之心,毅然决定于1937年6月回国,到浙江大学任教,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1937—1943年,徐芝纶在浙江大学任副教授、教授。他教授过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高等结构、结构设计、桥梁设计、土壤力学、基础工程、水力学、水力发电工程、水工设计、坝工设计等10余门课程。

为了增加工程实际经验,他于1943年离开浙江大学,到重庆任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勘测总队工程师兼设计课长,主持设计工作,并参加过当时由美国人主持的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后因见一卷卷图纸归档保存,当局毫无实施之意,他又于1944年重返教育岗位。他先在中央大学任教授,抗战胜利后转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1948年兼任水利系主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讲授艺术不断丰富。当年凡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无不为他的高质量讲课所吸引、所折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水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于1952年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徐芝纶愉快地服从组织调动,来到南京市参加创建新中国第一所水利院校的工作。他先是任教授兼任工程力学教研室主任,1954年起兼任教务长,1956年起兼任副院长,直至1983年。在承担行政工作的许多年中,他坚持不离教学第一线,早起晚睡地备课、写教材。他一共编著出版教材11种15册,翻译出版教材6种7册。《工程力学教程》、《弹性理论》、《弹性力学》(上、下册)在国内被广泛采用。第一版获1977—198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第二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教材奖特等奖。他的英文著作《应用弹性力学》也于1992年由印度威利东方出版公司出版。从1978年起,他还担任全国高校工科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高校的力学教材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徐芝纶为推广普及有限单元法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起了奠基作用。有限单元法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是广大科技人员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重要手段。70年代初,徐芝纶排除干扰,积极查找、翻译国外文献,终于理出了应用电子计算机解决复杂弹性力学问题的途径——有限单元法,于197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有限单元法专著《弹性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这部著作是国内最早论述有限单元法的专著。在这部专著中,包含了在有限单元方面的科研成果,如关于等参数单元的分析,关于稳定与不稳定温度场的计算方法,关于地基上基础梁、基础板的计算方法等。由于这本书是根据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实际情况,从比较简单的结构力学原理出发,所写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对有限单元中较为复杂的内容采取难点分解,逐步展开,因此便于理解,容易掌握,并附有计算程序,受到广大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的欢迎。

在科研工作方面,徐芝纶一贯坚持从生产实际的需要出发,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再通过教学活动将成果进一步提高和推广普及的指导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当时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要,他对用弹性力学原理计算水工结构的问题开展了研究,发表了《基础梁的温度应力》、《中厚度弹性地基上的基础梁》等论文。他对基础梁、基础板的力学课题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指导青年教师研究过荷载作用下基础梁的内力计算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制成表格以便应用,以后又陆续制成了文克勒地基与中厚度地基上基础梁的计算表格。这些表格至今仍是设计人员放在案头的重要设计资料。60年代末,他参加了滁河水闸闸门的设计工作,首次应用弹性力学合理地设计了新型的、比较经济实用又便于施工的双曲扁壳闸门。为了推广这种新型的闸门结构,他先后提出了用差分法和级数计算闸门并获得成功。他还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编制成表,写出了《双曲扁壳闸门的计算与设计》一书,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普遍欢迎。

徐芝纶在青年时代就立志教书,在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了50多年。他认为要讲好一门课程,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内容下工夫钻研,要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他撰文总结了“掌握课程内容,了解学生情况,适当安排教材,认真准备讲稿,做好默讲试讲,注意表达方式,及时检查改进,不断努力提高”等八方面的经验体会。该文已成为许多青年教师掌握课堂讲授艺术的入门教材。

徐芝纶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九三学社江苏省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委员会顾问,江苏省力学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和第二、三届理事长,以及第四届名誉理事长。

徐芝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时代,亲眼看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新中国繁荣昌盛的景象。他认为,尽管一个国家的昌盛、一个民族的繁荣有许多因素,但教育是基础因素。一个国家,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它的国民,才能强大。高等院校不仅是科研的基地,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科研与教学一体化是一个国策,不能动摇,同时应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认为教育的发展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现实;专业课程应按社会的需要设置,即走向市场;而国家负责的是基础课程,学者、专家应参与到企业和文化组织实体中,而不只是待在高等学校和研究所里。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911年)出生的名人:
邢其毅 (19112002) 中国科学院院士 贵州省贵阳
杨简 (19111981)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
肖伦 (19112000)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
岳希新 (19111994)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吉林省吉林市
支秉彝 (1911199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泰州海陵


  同年(公元1999年)去世的名人:
严志达 (19171999)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南通崇川区
武衡 (19141999)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徐州
赵善欢 (19141999)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
周惠久 (19091999) 中国科学院院士 辽宁省沈阳和平区
邹冈 (19321999)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
钱临照 (19061999)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无锡

下一名人:徐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