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6)。原名王见安。1908年10月12日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桃花区朱家垅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曾给地主打短工,并偷偷学会写字、背诵三字经。1924年离家到武汉,在直系军阀吴佩孚部队当兵。1926年冬回黄安,参加农民协会和赤卫队。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参加黄麻起义,率先登上黄安西北城墙的云梯。1928年在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当班长,参加创建鄂豫边苏区的斗争。1930年4月任红1军1师3团排长、连长,参加杨家寨、杨平口、花园、四姑墩、新洲等战斗和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1931年1月红1军和红15军合编组成红4军后,任第10师营长,参加双桥镇战斗和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同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后,任第10师28团副团长,参加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等战役和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12月任第10师30团政治委员,参加创建以通江、南江、巴中地区为中心的川陕苏区。1933年任红30军88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仪南、营渠和宣达战役。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初期,在88师师长牺牲的情况下,独自率全师作战,给敌以重创。后任红4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广昭、嘉陵江战役。他经常深入第一线组织指挥作战,并善于组织部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被称为“军政双全”的指挥员。长征中率部参加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1935年冬入红四方面军随营学校,任高级干部队副队长。1936年到陕北后,入抗日红军大学(后为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任八路军津浦支队指挥,率部先后在鲁北庆云、宁津等地歼灭伪军1800余人,并收复宁津县,打开了冀鲁边的抗战局面。1939年6月任山东纵队副指挥兼第1旅旅长,参与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领导军民多次挫败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1942年8月起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3年3月任鲁中军区司令员。在1944年春季攻势中,指挥6个团的兵力对驻鲁山南麓的伪军发起讨伐战役,歼伪军7000余人,攻克重要据点40余处,扩大了鲁中抗日根据地。1945年率部连续攻克临朐、博山、益都、莱芜、淄川、新泰等城镇,并协同兄弟部队解放章丘和临沂城。
抗日战争胜利后,率部参加山东讨逆战役、胶济路反击战和平安、鲁南等战役。1947年1月起任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莱芜、孟良崮、沙土集等战役后,随华东野战军主力进军豫皖苏边区。1948年任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亦称山东兵团)副司令员,先后参与指挥豫东等战役和济南战役。所部第9纵队25师73团、第13纵队37师109团,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1团”、“济南第2团”称号。1948年10月22日提出有关淮海战役使用兵力的建议,被中央军委所采纳。1949年2月任第7兵团司令员,4月率部参加渡江战役。占领杭州后,兼任浙江军区司令员。
1952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总结推广小部队活动的经验,集小胜多胜为大胜,以消灭敌之有生力量。1954年春因病回国。1956年12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61年10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曾参与组织军区部队进行群众性大练兵活动。1969年8月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经常深入部队、工厂和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向中央、军委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调查报告。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是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7月25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