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诚,字天植,号廷直,浦源村人,光绪六年(1880)生于书香门第。受胞叔谟光影响较大,自幼聪颖勤学,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养,才识不凡。二十八年,郡试庠生名列生员第一,优行增生。民国初,丹诚考入福建高等学堂,修业五年实科毕业,任宁德县莲峰小学教员,历任文、理、数、英语等科教学。民国8年(1919),奉命回乡创办宁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初设浦源村南庵,后迁至狮城初晴书院),任校长兼教学工作。为了充实教学,亲自到屏南县聘请郑盛璜、黄传经等教师执教。民国13年,将校长职务荐让给郑盛璜担任,自己退居教员之职。民国14年,郑盛璜病逝,丹诚乃任校长。民国18年,第三高等小学改为宁德县第五区初晴小学,丹诚向上级推荐,委派省师范毕业生郑协三任校长,自己甘居教员之职,专心教学。
丹诚从事教育事业27年,教绩显著。民国28年丹诚60岁,省政府依例批准退休养老,为民国时期周墩特种区公教人员中第一位获得退休待遇的教师。丹诚退休后仍关心周宁教育事业,极力参与筹办周宁初级中学,亲赴屏南聘请徐式圭担任校长。
抗战时期,丹诚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当时,有不少热血青年志愿从军抗日,丹诚《送志愿军抗日》一诗写道:“而今斯世是何年,收拾山河赖众贤。所以穷荒多志士,争先齐着祖先鞭。”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1949年11月,县召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丹诚以民主人士身份被邀请出席大会。会议期间,欣然命笔特书“世将大同身获及见,人皆幸福我在其中”的联句,表达了他热爱新中国的喜悦心情。
丹诚病逝于1951年,年71岁。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濡﹢鏌i悢绋款棆缁绢厸鍋� 闂備胶枪缁绘劗绮旈悜鑺ュ剹婵°倓鑳堕悵鍫曟煟濡も偓閻楀﹪锝為敓锟� 缂傚倸鍊搁崯顖炲垂瑜版帗鍋熸い鏍仜鐟欙箓鏌涢锝囩煂缂佸鎷� |
缂傚倷绶¢崳顔嘉涚粙顢跺┑鐘灱椤旀劙骞忛敓锟�13001937闂備礁鎲¢悷閬嶅箯閿燂拷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缁狅綁鏌熺€涙ḿ鐭嬬紒顕嗙畵閺屻劌鈽夐搹顐㈩伓 QQ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10748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