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 > 慈溪人物

朱洪山


[公元1917年-1946年]

朱洪山,又名朱树春,1917年8月9日生于浙江省慈溪县更楼村。他11岁那年母亲病故,寄养在上海叔父家中,叔父送他入类思小学读书。

朱洪山从小性格倔强,凡是自己认定的事,就坚持做下去,而且一定做好。他小学毕业后,竟违背叔父要他弃学经商,继承祖业的意愿,毅然离开家庭,在教师的帮助下,到上海虹口栈业工会办的一所学校半工半读。他白天在栈业工会做勤杂工,晚上坐在路灯下看书学习。从1935年起,朱洪山开始接触一些进步教师和朋友,阅读一些宣传马列主义的小册子,受到革命思想启蒙。不久,因生活所迫,他离开上海回到浙江鄞县农村小学教书,继续阅读进步书籍,使革命思想不断得到升华。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地爱国青年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朱洪山受到抗日热潮的鼓舞,在共产党员竺扬的支持帮助下,夤夜离开故乡,同陈享炯、王孝丰一起踏上抗日征途。他们过长江、跨黄河,千里跋涉,行程50余天,于1937年深秋到达山西临汾,参加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学兵队。参军后,他苦练射击、刺杀和投弹本领,常常提早起床,到驻地后山的树林里,用手举石块练臂力,腿捆沙袋原地跑步练腿劲。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练就一手好枪法,投弹、刺杀等也取得好成绩,被评为学兵队的优等生。1937年12月,朱洪山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春,朱洪山以优异的成绩在八路军学兵队结业了。他和邵明、金如山、傅志评等80余人,离开临汾到达武汉,经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介绍,回到浙江,在松阳古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特种工作团”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不久,中共慈溪县工委成立,朱洪山任县工委委员。

1939年10月,党组织决定,在慈城镇搞一次普遍张贴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政治主张的标语的活动。朱洪山带头把宣传品直接贴到县政府和县 局门口。第二年5月,朱洪山调到奉(化)西壶潭,他以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发动群众,同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救亡活动的行径斗争。他不愧是一个共产党员,在他身上时刻体现出党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关心群众的优良传统。他挨户访问,了解学生家庭境况,同情他们的疾苦,用自己微薄的薪水给贫穷的学生代缴学费,还曾把一件夹袍剪下一半,给衣不蔽体的穷孩子御寒。在轮流到学生家吃饭时,他坚持不肯吃米饭,而与学生家里人一起吃玉米糊、糠菜。他还把村里的青年男女组织起来,成立夜校,教他们读书认字,教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深受当地广大青年的拥戴。群众称赞说:“我们壶潭,从来没有请到过这样好的教书匠。”

1941年,日军侵占宁绍一带,浙东沦陷区的斗争更趋复杂。壶潭自卫队同王长辛一伙-顽固势力的斗争也尖锐起来。有一次,朱洪山和自卫队员请王长辛到校评理,王长辛理屈词穷、恼羞成怒,当场拔出手枪向朱洪山开枪,幸未打中。自卫队员对这个行凶杀人的家伙,愤怒地进行围斗。王长辛见势不妙撒腿就逃,被自卫队员拉住,当场击毙。为这事,这年5月的一个早晨,驻奉化的国民党顽军逮捕了朱洪山,把他关在俞家坑庙内,严刑拷打,逼他招供。他饱蘸墨火挥笔写下:“朱洪山永远和壶潭人民在一起。”顽军头头暴跳如雷,即令押去枪杀。壶潭群众闻知,聚拢男女老少4000多人赶到俞家坑庙里,把敌人团团围住,要顽军释放朱洪山。在群众压力下,顽军-和周乐天、 周锡生等群众代表进行谈判,同意由他们把朱洪山保回去,但是要为被打死的王长辛进行丧葬。中共宁0委考虑到朱洪山无法在奉化活动,于是年10月将他调到定海县工作,改名为朱树春,同原先在海洞岙区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的中共党员陈子方等一起工作,他担任这支抗日部队的副队长兼指导员。

1944年5月,党为加强慈南、古林、武陵等区抗日民主政权工作,成立了鄞慈办事处,朱洪山任鄞慈县办事处主任。次年春天,朱洪山根据党中央关于在根据地要掀起大生产运动的指示,在鄞慈地区开展了一次“二分红”运动(每个劳动力多垦种二分地的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此,朱洪山亲自到慈南山区向群众做动员,并带头在芝岭、孔岙一带开荒种地。他赤着脚,敞开胸,同群众一起,荷锄垦荒,挑水担肥。在他的带动下,浙东根据地内的许多荒山冷岙,都种上了庄稼。看到此情此景,群众赞叹地说:“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好的县长啊!”

1945年春,朱洪山升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勤部副部长兼政治处主任。他在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谭启龙的领导下,一上任就参与组织和指挥浙东主力部队进行反顽作战。战斗中,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四明山区的许岙地区,浙东游击纵队围攻歼灭田轴山部时,朱洪山率领的由100多名后勤人员和民工组成的运输队,突然遭到一股敌人的袭击。他果断地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同时命令运输队员放下担子,取出手 ,歼灭敌人。经过半小时激战,敌人死伤过半,运输队仅受伤三人。他迅速带领部队翻山越岭,星夜兼程,终于按规定时间把武器弹药和药品等运到了前线,为纵队全歼敌人,使四明山、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北部)、会稽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做出了重要贡献。战斗结束,何克希司令员拉着朱洪山的手,笑盈盈地说:“没有你这个年轻的运输队长按时把弹药送到,哪能吃掉田轴山这1000多敌人啊?!”

8月中旬,朱洪山又参加了浙东部队的-战斗。由于他对浙东的地形、民情、敌情比较熟悉,因此能很好地协助何克希、谭启龙等领导的部队在宁波近郊连克鄞江桥、西城桥及三北地区的浒山、庵东、观海卫、周巷等顽军据点40余个,给了伪军第十师以沉重的打击。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二纵队之后,全纵队12万余人的给养发生困难。纵队领导指派朱洪山充分利用在嵊县、新昌、奉化、慈溪等地区工作过有群众基础的良好条件,全面担负起筹粮筹款、保障给养的重任。浙东本是富饶地区,由于国民党的横征暴敛,到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贫苦百姓已无法拿出钱粮来支援新四军。朱洪山把筹粮款的重点放在做-工作上,争取国民党县、乡、镇当局和上层人士,为抗日救国捐献钱、粮和药品。同时,抽调后勤机关和分队干部战士,组织起八个粮款筹集小组,每个小组开辟一个地区,在部队驻地附近建立一个或几个供应站、点,想方设法保障军需物资供应。他要求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竞赛,看谁筹集的粮款乡。朱洪山亲率一个小组,他时而化装成商人,出没于商会、钱庄、布店和药房;时而西装革履,以国民党地方官员身份,进出于县衙、乡镇机关;时而装扮成渔民,活动在桃江东海内的渔船上。时间不长,筹集到大批粮、款和海货,源源不断运到部队。一次,他带着干部战士六人,化装成鱼贩,在嵊泗岛上筹集到一批款子。当他们正准备返回定海时,遇上海潮,船小浪高不能起航,携带的有限食物已吃光。他们每人身上都带有一笔款子,可在被海潮围困的日子里,朱洪山只动用两个铜板,给有病的那个战士买两碗稀饭。他和大家一样饿着肚子,背上沉甸甸的铜板、银元和钞票返回部队,刚回到部队便昏倒在地。这件事被纵队政委谭启龙知道了,赞叹地说:“朱洪山真是难得的后勤干部,好管家呀!”他号召全纵队后勤人员都要向朱洪山学习。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浙东人民沉浸在抗日胜利的欢乐之中。这时,朱洪山主管着晓岭后方医院、职工部、修械所、兵工厂等工作。事情千头万绪,他到处奔波,十分忙碌,尤其注重帮助医院解决医药和物资上的困难。

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主力部队于这年11月北撤,浙东区党委决定成立留守处,任命朱洪山为留守处副主任。他和留守处主任王民一起,将留守人员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向群众宣传主力北撤的意义,以安定人心;收回抗币、粮票,安置遣散人员,处理遗留物资。对200多个伤病员,除50名重伤者分散安置在群众家调养外,其余的发给路费,投亲靠友,疏散隐蔽,伤好归队。同时,由王民以公开身份同国民党当局谈判,保障抗日军人家属的安全;朱洪山则率领留守处工作人员和分队,秘密活动于四明山区。

新四军主力北撤后,国民党反动派即进占四明山区,田胡子部(原田轴山部)到了梁弄;伪第十师打着“国军”的招牌,重新占领了鄞西一带;国民党正规军第一二三师也进占了余姚;国民党浙江保安部队也准备大举“围剿”四明山。这时,朱洪山根据浙东区党委关于“公开方针不变”的指示,一面设法把浙东纵队何克希司令员致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前进指挥官陈沛的信送去,一面同王民等一起作与国民党当局谈判的准备。11月中旬,朱洪山送王民去宁波国民党军前进指挥部谈判,不料王民被扣留。朱洪山得悉后心如刀割。在敌强我弱情况下,他根据浙东党委指示转入秘密斗争。11月下旬,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向四明山区“进剿”,当地的不少共产党员、抗日骨干和疏散的伤病员惨遭杀害,浙东父老处水不深火热之中。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下,朱洪山始终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率领大家同敌人殊死战斗。他同孔岙的党员林山取得联系,在山上用柴草搭起简易房,战士们比喻为“石公馆”,朱洪山为“石公馆”写了一首快板诗,抒发革命豪情:“深山密林小公馆,金毯铺顶金条围四边,不动椅子自动桌,滑轮眠床沙发垫,长年不断自来水,烧饭做菜不冒烟。不是无聊享清福,只为革命做神仙。”他还经常写日记,有一天林山问他:“朱部长,你在写什么?”朱洪山说:“将来写本书,好给人民群众看看,反动派是怎样-反人民的,我们党又是怎样领导人民作斗争的。”“什么时候出版?”“全国解放。”“什么书名?”“叫《地下之火》好不好?”讲得大家都欢笑起来。战士们说:“同朱部长在一起,虽苦犹甜。”

1946年12月底,敌军的包围越来越加紧,朱洪山的小分队在深山冷岙无法生存,他率领部队艰难地在岩沟壑间攀登、行进。12月29日夜间,他和金声、包纯和等到鄞西婴湖乡潘岙村,住在地方干部胡阿华家,不料被特务发觉。31日,敌人分三路包围了潘岙。当时,朱洪山正在屋前帮助胡阿华的娘劈柴,金声、包纯和在屋内结账、擦枪。朱洪山首先发现敌人,立即鸣枪报警,把敌人引向自己。金声与包纯和闻枪声迅速撤离。朱洪山在掩护部队撤退时壮烈牺牲,时年29岁。

朱洪山虽然牺牲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为了永远纪念把生命溶入四明山的朱洪山,当地人民政府将他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洪山乡”,他教过书的壶潭小学改名为“洪山小学”,把他的遗骨葬到他的故乡,并在他最早工作过的慈城镇慈湖之畔修建了烈士墓,把他的英名镌刻在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大石碑上,让后人永远怀念自己的英雄。

(罗明寿)



  同年(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