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勉(1374-1450)名懋,以字行,号古廉,今枫田乡坊下村人。
时勉出身贫寒,从小聪明好学,冬寒时以棉絮裹足置于木桶中取暖,日夜攻读,从不懈怠。七岁进即能育读四书五经,十二、三岁岁能诗会赋,十四、五岁即以圣人自励。中明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后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任翰林侍读。
在任刑部主事时,时值地方多盗贼,以往被捕者送到法司,则严刑拷打,不准申辩。时勉准许人犯申述,并能深入调查,不刑讯、重证据,推情审辩,及至赃证俱全,无可辩驳,才结案发落,百姓称之为“李青天”。
时勉性情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永乐十九年(1421)在群臣不敢进谏的情况下,他不顾个人荣辱迁贬,上 书 皇帝,批评时弊,并提出“停止营建、罢四夷朝贡,沙汰冗官、赈恤饥荒、慎选举、严考核、清理狱囚、罢黜赃官、罢遣僧道、优抚军士”等建议15条,触怒皇帝,虽大多数终得施行、但结果仍被谗言下狱,一年后才得释放,由杨荣推荐复职。洪熙年间又上疏言事,仁宗大怒,召至便殿,李庆对不屈。仁宗命武士扑以金瓜,打断肋骨3根,拖出几死,贬为交趾道监察御史。到交趾第三天又向仁宗上疏言事,说:“弟不宜近妃嫔,太子不宜离左右”,又触怒皇帝,乃下锦衣卫狱用刑,险遭杀头。宣宗即位,因怜其正直,谓李二疏言事都是为国家,实是好人,命出狱,复故官。
宣德五年(1430)修《成祖实录》成,调任侍读学士。一次,皇帝亲临史馆,撒金钱赏锡各位学士,大家都弯腰屈背争相哄检,独时勉正立,不为所动。正统三年(1438)因《宣宗实录》修成,提升为学士,执掌探子事兼经筵官。正统六年(1441)为祭酒。正统八年(1443)、九年接连上疏辞职不允。及至正统十二年(1447)春因老疾发作才得请。当时朝臣及学生在都门外饯行者达3000多人。沿途观众塞道,商店停业,爆竹喧天。有的远送到登舟,等候船离开才散去。离京回乡时只有一箱一笼的书籍,无有钱财积蓄。学生集白金数百两,时勉一钱不受,悉数退还。回到家乡后,居于县东之梅林,间或与文士访游山水,或散步田间与农夫谈心。时常作画卖钱以资助不能婚葬的贫困乡民。有时贫不能自给,就画几幅竹卖钱买米。
英宗被俘住北方后,时勉日夜悲恸,吩咐长孙骥赴京上 书 ,请朝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0 雪耻。长孙登途才三日地勉即病逝,临终时,一再吩咐儿子治理后事务要从简从省。景泰元年(1450)得朝廷褒奖。谥文毅,成化五年(1469)改谥忠文,赠礼部侍郎。
时勉为祭酒六年,慨然以成就贤才为己任。严条约,勤课试,列格、致、诚、正 、训励甚切。崇廉耻,折奔竞,别贤否,示劝惩。讲授《尚书》、《五经》辞旨清朗,听者云集。有诸生贫不能婚葬者,节省支钱为赡给。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育声不绝。他教育学生“以毋自欺为本,忠孝为选”。要学生按“绝、杜、革、禁”为事。绝一绝私欲之路;杜一杜幸进之门;革一革奔竞之风;禁一禁0 , 博之习。学生乐遵教旨,人才辈出,如商略、姚夔、彭时、岳正等都以廷试魁天下,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当时社会上议论,以直节重望为士类所依归者,莫如时勉。场士奇称赞他“气充而志端,外和而内刚。其学也本源纯深,其文也笃实辉光。史馆谨严,经筵裨益,有规有矩,惟正惟直。”著有《古廉集》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