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潮海(1890~1977),字伯泉,褚家营村人,因其行医多以银针一根,且效果极神,人送绰号“于一针”。于一针青年时期,适逢国衰民苦,为拯救被病魔折磨的同胞,立志学医,遂拜在相公庄宁老先生门下,精研歧黄之术,学者上进,授者倾心,仅三年时间即能独立主方治病。于的中医理论造诣颇深,行医中强调对病理的研究,以其对伤寒病疗治的见解可见一斑,他认为,治疗伤寒病要“用医功之气,调理脏腑,使周身血脉流通,促患者发汗,乃至大汗淋漓,方能祛寒除热,解表而清内”。针对当时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贫匮状况,对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针灸情有独钟,潜心研究,终成一绝。他的行针与众不同,无论何病每用一根银针,刺人患者穴位,捻动银针至患者有针感(或麻、或热等),再起针刺其它穴位,这其中技术要求极高,一是取针要准,首刺穴位必须是人体气脉被阻的关键穴位;二是角度适宜,必须扎准穴位;三是送针到位,深浅适中。就是靠着一种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于一针的针灸技术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1932年,华北地区霍乱横行,传播之快、范围之广、死亡率之高,骇人听闻。当时因为缺少特效药,一时间,村村有哭声,天天见新坟。于先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一针下去,立即见效。堪称一绝,于一针的名号传遍固安及永清、霸县、涿州、新城等地。于先生技艺高超,医德高尚,谦谨待人,尊重同行,在医界享有盛名。后来,于先生因丧子(不治之症)而毅然离家,到天津去行医。新中国成立后,加入医疗协会,进中医院,更为他精研中医理论,发挥一技之长提供了用武之地,在天津享有声望。1977年病逝于天津,终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