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505~556年),亦名黑獭。西魏政权的执政大臣、北周朝奠基者,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属鲜卑族宇文氏,家于代郡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西)。他经营关中多年,实行改革,促进鲜卑族政治汉化,使西魏国力迅速强盛,为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北魏永熙三年(534)初,关西大行台贺拔岳被部将侯莫陈悦刺死。宇文泰时为武卫将军、夏州刺史,他以替贺拔岳报仇为号召,统领了贺拔岳的部队,攻杀了侯莫陈悦。从此,30岁的宇文泰便成了武川镇军人集团的核心人物,完全控制了关陇地区。这时,孝武帝与摄政大臣高欢之间矛盾加剧,欲依靠宇文泰,便擢他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封略阳县公。
永熙三年(534)七月,孝武帝受到高欢的军事压力,率部分朝臣入潼关到达长安,在宇文泰的扶持下建立起西魏政权。宇文泰以丞相之职总摄西魏朝政。是年十二月,宇文泰毒杀了孝武帝元修,改立元宝炬为皇帝,即西魏文帝。
文帝大统元年(535)初,文帝封宇文泰为安定郡公,晋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设立大行台。东魏高欢派兵攻潼关,宇文泰领兵进至灞上(今西安灞河岸),又对潼关作了军事防御准备,东魏因而退兵。二年(536),关中发生大饥荒,百姓无食,饿死者达十之七、八。年底,东魏高欢乘机发三路兵进攻关中,其南路攻商洛;北路在蒲坂(在黄河东岸、风陵渡以北)西的黄河上架浮桥准备攻华州(故治在今大荔县);中路主力由窦泰率领直攻潼关。西魏军力不济,宇文泰便集中兵力反击潼关的窦泰军。三年(537)春,他率轻骑六千突袭窦泰,一战而胜,斩了窦泰(一说 ),夺回了潼关。东魏南、北两路兵马撤退。是年八月,宇文泰率兵东出潼关,夺取了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东魏高欢立即发十万(一说20万)大军西攻,并已渡过洛水,屯兵于许原之西(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北)。宇文泰立即从弘农西撤,回救关中。这时西魏军不到一万人马,宇文泰亲率轻骑7000,北渡渭河在沙苑扎营(洛水之南、渭水之北)。十月,宇文泰闻听高欢从许原发兵前来交战,他便在渭河岸边芦苇丛生的地方设兵埋伏,准备突袭高欢的疲惫之师。高欢自恃兵多,轻敌冒进,行军时部伍不整。当高欢的军队进入伏击地时,宇文泰令军士突然发动进攻,把高欢十万大军拦腰斩为几段,东魏军立即大乱,在溃逃中被西魏军追杀六千,俘虏七万多人。宇文泰取得大胜,趁势出兵夺取了洛阳、蒲坂等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沙苑大战。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宇文泰命士兵每人在沙苑植一株树作为纪念,魏文帝晋升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食邑达到5000户。
大统七年(541)冬,宇文泰又颁行了12条新制,以加速西魏政权机构的汉化。八年,宇文泰的部队已发展到十万人左右。九年春,他在洛阳邙山与东魏军作战失败。退回关中后,开始招募关陇地区的汉族兵员。他重新组编了军队,吸收部分汉族地主军人充任中级将领,使军队中各民族的士兵逐步融合,以淡化统治阶级之间的民族界限,使原北方六镇鲜卑贵族和关陇世族大地主之间逐步密切合作,以达到巩固政权。
邙山大战后,宇文泰认识到鲜卑政权要发展,就必须加速汉化。于是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苏绰等人,力图进行全面改革,壮大经济、军事力量,以期与东魏相抗争。早在大统元年(535)三月,宇文泰就命属下拟定了24条新制,颁行天下。大统七年(541),又增订了12条新制,与24条同时实行。这些法令的实施,对促进西魏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大统十年(544),宇文泰命苏绰将36条新制整理修订为五卷,颁行天下,称“中兴永式”(式即法)。实行数年,百姓称便。此后,宇文泰采纳苏绰提出的六条建议,奏请文帝用诏书形式颁发,即著名的“六条诏书”。除过政治、经济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外,在军事方面,宇文泰创建了府兵制,实行职业军人组织,吸收关陇汉族地主武装力量,使军事实力大大增强。这样,使鲜卑军人与关陇贵族之间结成集团,成为隋和唐初期统治阶级的基本阶层。
废帝二年(553)四月,宇文泰率领三万骑兵西征,到达姑臧(即今甘肃武威市),当年七月返回关中。八月,魏军又攻取了成都,西蜀之地成为西魏所有。三年初,宇文泰废了元钦,改立齐王元廓为皇帝,即恭帝。这年十月,宇文泰派步骑兵五万攻破江陵,杀了梁元帝萧绎,立萧詧为后梁主。这次战役,西魏军从江南俘虏了十万余人押回关中,宇文泰将这些百姓分配给关陇贵族统治集团的上层分子充作奴隶。
恭帝三年(556)正月,西魏依《周礼》建六官制,宇文泰为太师、大冢宰。当年四月,他从长安出发北巡,九月患病,返回云阳(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十月死于云阳宫,时年52岁,葬于成陵(在今陕西富平县北)。
自534年起,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立了西魏王朝,成为西魏政权的实际统治者。从此,他着力经营关中22年,实行改革,促进鲜卑政权的汉化过程,使关中地区的生产和经济得到发展,使西魏的国力逐步强盛起来,得以与东魏、南梁相抗衡。同时,逐步建立了以他为核心的关陇大地主大官僚统治集团,为北周的建立和周武帝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