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 > 德化县人物

李道泰


[][公元1617年-1683年]

  李道泰(1617~1683) 又名启真,字子交,号藿思。德化县沙堤(今浔中苏坂里)人。他品性高尚,学识渊博,是清初古瓷都德化名进士,封建时代百姓的好官。
  李道泰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农历九月廿五日。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才思敏捷,善古诗文,“下笔千言立就,每构思皆出人意表”。清顺治八年(1651)辛卯科乡试中举人,十八年(1661)辛丑科会试登进士第。
  李道泰中进士后,初任江西南康建昌县(今永修县)知县。他上任后,“奖孝行,振寒素,革陋规”。在贯彻推行政令时,重视正面教育开导,表彰好人好事,对违犯者“蒲鞭示儆”,故风正民淳。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起,翌年建昌县境内“山寇”啸聚,胁迫民众依附,围攻县城甚急,道泰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率众抵御,保全城池。建昌地处水陆要冲,时军务、政事船泊车马往来频繁,应接任务殊重,道泰备极劳瘁。后以功升南康府(治所设星子县)同知。他为官清正,未与权势同流,“冷署冰厅,家人团笑如寒士”。曾辟地结茅于紫霄峰,颜日“白厓”,寓以“廉白清正”。道泰偶尔公余间隙休闲于此,览林泉洞壑之胜,寄情山水,宁静致远,潜读诗书,寻找自我思想、生活情致。时论比拟之为“白李草堂”。由此可以窥见其品性之高洁,学识之深邃。
  李道泰于南康府同知任内,有次押送俸款过鄱阳湖,途中天气突变,狂风骤作,逆浪折舵,覆船险难时可发生。当这危急关头,差役划来小船请道泰换船避险;道泰慨然厉声谢绝:“同舟共济,岂吾独安耶?”巍然不动。其临危不惧,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与部下庶人患难生死与共的高尚品德,受到同僚、下属与人民群众的钦仰与敬佩。离任时,士民攀辕洒泪惜别者载道。
  未几,李道泰以政绩、德行升任云南开化府知府。开化地处西南边陲,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开拓时间较迟,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他上任后,勤政爱民,极力为当地人民办实事,发展生产、文化、交通事业,废除官场不合理供应陋规,带头捐俸修桥铺路;经常轻装简出,深入察访民间疾苦,减轻赋税劳役,荒年开仓赈灾,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尤其重视民族政策,公正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使境内各民族和睦相处;为少数民族创办义学,提高少数民族同胞文化科学素质。当时开化境内戍地兵营风纪废弛,很多士卒常到湖南掳掠孩童至当地变卖,祸害骨肉离散。道泰访知这一骇人惨况,深为怜悯与同情,组织调查造册向上申报放归,并按路程发给回乡盘费。同时整饬风纪,教育、惩处掠卖者。被掠卖者及其亲属,对李道泰为官严正廉明,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真乃“父母官”本色,感激涕零,无限崇敬,久久未予忘怀,长期祈祷遥祝以示殷念。
  清康熙廿二年(1683)农历八月廿四日,李道泰卒于任上,百姓无不痛惜。他博学多才,生前著有《缨溪文集》;又集古18卷,名《箨书》;诗有《响草》、《剩园四草》、《滇行草》与《南州耳鸣集》,惜大都散失。《咏石牛》、《岱仙瀑布》、《虎贲岩》等诗10余首,收辑于《瓷都德化古今诗萃》。录其:
  咏石牛
  片石峥嵘状似牛,深山独卧几千秋。
  春苔发背犹毛长,夏雨湿身似汗流。
  青草盈塘难下咽,蒲鞭任打不回头。
  欲寻鼻孔无穿处,天地为栏夜不收。
  



  同年(公元161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683年)去世的名人:
吕留良 (16291683) 明末清初杰学者 浙江省嘉兴桐乡市

下一名人:胡琼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