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春,1926年3月7日出生,法库县柏家沟镇东二台子村人。0党员。少年时期在法库县城内初级小学、高级小学读书。高小毕业后考入法库国民高等学校读书。1944年12月于法库国高毕业。1945年1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冶金系读书。1946年至1948年,在长春大学工学院冶金系读书。1949年至1951年7月,在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读书。
1951年7月,赵树春毕业后留该院冶金系任助教。同年10月,调到鞍山钢铁公司工作,任计划设计处技术员。1951年末至1953年,任国家冶金部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炼铁科技术员、专业组组长。配合苏联专家进行鞍钢炼铁厂的原始资料搜集工作和鞍钢八号高炉的施工设计服务工作。因参加新鞍钢的三大工程建设,获得冶金部颁发的铜质纪念奖章。1953年至1954年,参加冶金部举办的经济工程师训练班,任培训组组长。1954年借调冶金部参加长远计划组工作,参加当时全国钢铁需要量调查和l8个钢铁厂的规划提案工作。1954年下半年至1963年,先后在鞍山黑色冶金设计总院(1958年迁至重庆)、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任技术经济科专业组组长、科长、援外室工程总负责人、工程师。在苏联专家指导下领导技术经济科,拟定并通过了扩建鞍钢规划方案;完成了大冶钢厂、太原钢厂、石咀山钢厂、抚顺钢厂的设计任务书、规划方案、初步设计技术经济总论的编制、技术经济计算和一系列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等工作任务。1957年,组织并参加了在湖南省长沙市至湘潭市之间选择湘钢厂址工作,起草了选址报告和设计计划任务书。为湘钢确定厂址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1958年,为本溪钢铁公司组织编制了建设年产30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设计任务书,并任设计总负责人,编制了本钢年产300万吨钢的总体初步设计方案。1959年,赵树春参加了赴阿尔巴尼亚援建钢铁厂的选址规划工作,顺利完成了任务,提出了选址建厂规划意见。搜集并带回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等5国为阿尔巴尼亚建厂的规划方案,并译成中文入库。”1964年5至1966年,任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四川渡口)设计总负责人、四零设计队队长。在云、贵、川三省为攀钢预选了20多处厂址,主持并起草了初期攀钢选址报告和攀钢设计计划任务书;组织编写了攀钢建设设计方案和初步设计技术经济总论。赵带总图设计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密切配合,经多方协调、多方案比较,终于在四川省渡口仅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摆下了年产150万吨钢铁的钢铁联合企业,在钢铁行业里创造了一个奇迹。赵组织完成的攀枝花钢铁基地设计方案,被誉为“镶嵌在中国西南大地上的一座象牙微雕”,受到了冶金部的表彰。
1971年至1978年,赵树春任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援助越南太钢工程的总负责人。其间(1972年、1975年至1978年)曾3次担任赴越太钢技术工作组组长、设计组组长。在越南期间,赵主持领导了越南太钢厂的现场调查工作,编制了越南太钢厂的恢复扩建方案,主持签定了中国对越南太钢厂援建的技术纪要书。中国负责越南太钢厂平炉650轧钢车间的设计、安装、试车和试生产。赵树春为越南太钢厂的建设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对越南太钢厂的恢复生产做出了贡献,被越方称为“中国的钢铁专家”,并荣获越南民主共和国授予的友谊勋章l枚、奖状1张、工艺品大象1尊。1972年被四川省革委会授予“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支援世界革命,光荣归国”奖状1张。
1978年至1979年,赵树春任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设计总负责人、室主任。1979年秋,冶金部在成都成立西南钢铁工业建设指挥部,赵树春被借调到指挥部工作。1979年至1981年,赵树春在西南指挥部协助冶金部部长解决了西南地区钢铁厂开发建设0现的技术问题,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1981年被冶金部评为高级工程师职称。1982年至1995年,继续任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设计总负责人、室主任。曾任院规划处处长、院副总工程师。1982年,赵树春组织研究为攀钢选用适合国情、切实可行的新技术,如采用1000立方米大型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石等技术。1989年至1992年,根据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安排,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等14个院(所)承担了攀西钢铁厂(二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任务。赵树春等人在1992年8月提出了攀西钢二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赵树春曾发表了题为《对发展西南地区钢铁工业规划中几个问题的探讨》的学术论文,对发展西南地区钢铁工业具有重要价值。
赵树春病休后仍十分关注攀西钢二基地建设的进展情况。病重后虽不能讲话,但仍坚持把有关技术情况逐一写成文字材料,交给组织。
1998年12月31日,赵树春因病逝世,终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