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自来有以八景之称推介本地风景名胜之传统。1991年增城新评定的八景中,有凤台揽胜与雁塔长虹,此二景在明代的增城八景中原已有之,分别称凤台凉月、夹江耸塔。这两处景观皆与明代增城历史名人胡庭兰有关。胡庭兰曾在风凰山上凤台书院讲学,在增江西岸的豸山上倡建风水塔雁塔,后来成为增城胜景。胡庭兰兼有文武之才,累立战功,却因朝议所低,辞官回里。回乡之后,又为乡里文化建设作出贡献。胡庭兰,字伯贤,明正德二年(1507)生。增城胡屋(今荔城镇)……[详细] |
李肖龙,字叔膺,增城龟峰铺(今增城荔城街龟峰里李屋)人。其父李光发为南宋的通直郎。李肖龙在咸淳七年(1271)中进士,官历赣州司户,代理长乐(今五华)县事,太令,朝议大夫。李肖龙为官清正严明,在他出任代理长乐县事期间,因知县腐败,常有大姓人家欺小姓人家,小民受苦,治安混乱等现象。李肖龙上任后,先惩治大姓人家又立纪法,组织乡兵,并禁止男女为巫,规理婚姻,兴办学堂,使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居。 李肖龙精于六经、九流、杂技、……[详细] |
廖金凤,字叔祥,增城长沙(今广东龙门县)人。因其母何氏梦见凤凰入舍故取名金凤。南宋开庆元年(1259)进士。官任增城尹,长沙守,太尉,银青光禄大夫。 廖金凤生平敦尚俭朴孝友,轻财好施,总理军旅时,号令严明又能爱护将卒,故战绩显著,屡立战功,声望很高。后元兵迫境,宰相张世杰保幼主宋帝 驻崖山时,廖金凤驻守梅关,支援崖山,百姓得以安宁。 宋亡后,廖金凤隐居增城乡下,怡情山水,不愿为官,元朝几次派使者来聘他参与朝政,廖金凤……[详细] |
刘伯群(1896~1973),广州增城县派潭镇人。家贫,仅念过几年书,稍长便靠肩挑卖石灰,担负起全家的生计。 民国2年(1913),为了谋生去了南洋。初时在矿场当苦工,每月所得仅可糊口。他为人老实,工作认真,很快熟悉采矿技能,颇得矿主的赏识和信任。后来矿主给了一部分矿山让他开采,从此便独家经营。 因为善于经营,他的矿场发展很快,先后在马来亚的大霹雳、怡保等州埠开办了东粤、东和隆、东兴隆三间公司,在当地有一……[详细] |
石文光,增城南庆隆埔(今增城市荔城街夏街)人。是南宋振国大将军。 石文光少有勇略,武艺超群,时元兵入侵中原,攻城略地,锐不可挡。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陷临安,俘宋恭帝及两太后等北去。宋大臣陆秀夫与张世杰退往福州,立恭帝幼弟赵昺为帝,改年号为景炎,因元军进逼穷追,赵昺于是退至广东海上。左丞相陈宜中打算侍奉赵昺逃往占城(今越南),先往联系,文光从行。抵占城后,陈宜中无意回国,石文光聚结部属及占城人驾船数十艘,日夜兼程,赶回护……[详细] |
伍来成(1899一1943年),增城新塘沙贝村(今新何村)人,增城县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原是新塘火车站工人,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0领导下的革命活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增城第一个中共0组织新塘支部的支部书记。时值省港大-期间,他带领支部成员在工农群众中积极活动,建立了粤港澳同德工会新塘分会,传播马克思主义,支持省港大 ,支持广东国民革命北伐。1943年在东洲河面以船渡抗日人士过河时被日军枪击负伤,不治去世,时年44岁,建国后……[详细] |
徐辛雷(1915~1987),原名诚贵,笔名辛雷,广州市增城县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勇于探索。1932年全县小学学科比赛,他夺得冠军。民国23年(1934)就读增城中学附属简易师范时,曾担任增城中学学生会主席。他酷爱文学,在进步老师的启迪下,深受鲁迅、曹禺、茅盾、高尔基、果戈里等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的影响,且开始关心和观察社会,思考国家前途。他的处女作《阿水之死》,还有《临刑的叫喊》、《这一窝子》等短篇小说,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详细] |
杨柳青,增城太和岭吓人。南宋末年为南樵山(南香山)道士,擅长木刻版画。 传说杨柳青道行精深,有降魔的绝招。杨柳青的丹室原址在南樵山北麓接近冯村的白面石附近,此地山林茂密,不仅是隐居的好处所,也是屯兵的好地方。时下元兵入侵,杨柳青便在此啸众抗元,以道制敌。元军屡攻不下,最后用大炮轰击,纵火焚山。杨柳青无处安身,率众败退与陆秀夫会合,直往崖门。杨柳青退出南樵山,丹室付之一炬。当年杨柳青在此练丹时,云雾缭绕,南樵八景中,便有丹室晚……[详细] |
湛菊生(1802~ 1876),原名茂兰,号谷山,艺名菊生,广州市增城县人。幼承家学,能文章,擅长绘画,尤工山水、人物。22岁中秀才,之后,因屡试失败,放弃参加科举考试,专攻榄核雕刻工艺。 增城盛产乌榄,湛菊生以榄核雕刻工艺品,影响很大,远近闻名。其作品“苏东坡游舫”(现藏增城县博物馆)据专家评议,认为是广东一宝。游舫前为船头,后为尾,中间为舱,舱中置一桌,桌上有3个杯,3人据案而坐,旁有书童扇茶,舱后有舵工把舵,共 计5人……[详细] |
郑景贵(1821~1898),字嗣文,号慎兴,广东增城(现属广州市)人。父亲因生活无着只身漂泊南洋,留下他母子相依为命。 道光二十一年(1841)步父亲足迹,到马来亚谋生。他的父亲原在马来亚经营小本生意,仅可糊口。郑景贵去后,以其机灵聪敏,助父一臂之力,生意渐有起色。至咸丰十一年(1861)他40岁时,已跻身富商行列。 马来亚锡矿丰富,亟待开发。郑景贵以雄厚财力率先投资矿业,锐意经营10年,富甲一方。他拓展……[详细] |
湛若水(1466-1560),初名露,字元明,表民泽,避祖讳,改名雨,后定今名。广东增城甘泉都(今新塘)沙贝村人,学者称之为“甘泉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湛若水资质端庄凝重,无妄动,无妄言。少年时因家庭多事,16岁才入学。22岁被荐举为应试士子在广州府求学,弘治五年(1492)在乡中举。弘治十八年(1510)参加会试中进士。先后官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礼部、吏部、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简。弘治……[详细] |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号菊坡。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少年时即“卓有奇节”,不畏路途遥远,到京师(今杭州)太学就读。南宋绍熙四年(1193)中进士,成为广东由太学取士的第一人。授任浔州司法参军。那时,储存谷物备荒的常平仓年久失修,每逢雨季,粮食受潮变质,与之及时修复,受到地方官的器重,推荐授任淮西提刑司检法官。当地人出现不堪土豪逼债诬告的斗殴命案,主管-拟严刑惩处,与之从宽发落,秩序安然。建昌新城(今江西黎川)素称难……[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