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卓甫(1865~1924)名克立,字卓甫,本县人。清光绪辛卯(1891)中举后,任三水县教谕,后辞归,主讲本县学古书院。清末改书院为高等小学,任校长。嗣充省立高等工业学堂教习,荐充监督(校长),1912年,该校改为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仍任校长,至1924年卒于任上。范从事教育事业20余载,其门生多为军政要人。靖-时期,胡景翼延聘范为第四路军秘书长及总指挥部秘书长。1920年关中大旱饥,华洋义赈会募款救济,诸洋人聘地方人士参加,一致推崇非……[详细] |
王典章(1865~1943)字幼农,本县马额镇魏回村人。16岁中秀才,曾受业刘古愚、柏子俊。后以监生援例妁后选训导,因赈济有方,保以知县,分省补用。1904年人四川,委任布政使署文案。旋保直隶州知县。1907年任新宁知县,1908年署打箭炉直隶厅同知兼兵备处,为驻藏大臣、川滇黔边防大臣筹备粮饷。同年清廷预备立宪,王认为非改革不能图存,便罗致人才,兴教育,办警卫,倡自治,重生产。1911年任宁远府知府兼兵备道,领巡防营。1911年四川发生……[详细] |
王子坚(1850~1920)清光绪监生,本县人,名槢,字子坚,晚年自号半痴子,又号栖峰道人。自幼好学,每夕必临帖数百字,终年无问。常说:“画以字进,习字即习画也。”一生于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一不精,尤长山水。所仿倪云霖、王石谷诸作,论者以能得其神髓而称为丹青巨擘。客居长安时,与王星桥、刘蔚林、李云生等名流,以论画相友善,时作品最多,识者为宝。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德昌巡检,书画求者甚众,应接不暇。嗣许方伯到川初见,即请为绘……[详细] |
朱佛光(1853~1924)名先照,字漱芳,晚年改字佛光,本县徐木乡朱家湾人,自谓明初秦王后裔。清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甲午战争以后,外患日深,遂究心于经世之学,与孙芷源发起励学斋,首开西北结社之风,新学知识亦由是起。是时,康派学说风靡天下,朱著《康氏纠谬》,斥其政治主张之错误。戊戌后,自信益坚,倡导加励。及闻中国同盟会成立,见孙中山之演说,则劝学子加盟,以响应于西北。对于保皇立宪诸说,随时随地指斥其非,使民主革命思潮在西北广为传……[详细] |
李文卿(1887~1960)名秉璋,李雨田之三子。少年立志反清灭洋。初就读于陕西陆军小学堂,后入湖北陆军中学堂,参加辛亥武昌起义。袁世凯窃国后,李回三原从事反袁逐陆(建章)活动,1918年1月,出任陕西靖-右翼总司令胡景翼部参谋长。靖-统一改编后,李任胡景翼第四路参谋长及陕西靖-卫戍司令;1920年靖-总指挥署成立,任总指挥参谋长;靖-解散,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期;毕业后仍回胡部参加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秘密发动的“首都革命”;国民军兵……[详细] |
李雨田(1850~1920)名云贵,字雨田,本县人,厥籍高陵。排行三,少年时遭离乱之苦,为谋生计,稍长为卒伍,北走长城内外,西走天山南北,先后十多年,跋涉万余里,后归而发奋经营药材于三原。辛亥革命时,李与不少革命党人结交,并予资助。于右任少年时期,经常得其周济;及长,“倡言革命”,朝廷密旨拿办。李闻讯后,商其父遣急足4月至开封告知右任,使其得以潜逃,幸免于难。后来,于右任主陕西靖-于三原时,李为其筹划财政。……[详细] |
贺伯箴(1875~1944)字箴甫,号白贞道人。自幼受贺瑞麟熏陶,勤于学业,恪守正道,精于书法。曾捐出庭院办普育小学,任校董;同时鼓励子侄北上延安,投奔革命。《张仲超烈士墓表》为其书法代表作。……[详细] |
贺瑞麟(1824~1893)原名贺均,榜名瑞麟,字角生,号复斋。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本籍渭南,清初其远祖迁居本县陂西乡响刘村。贺瑞麟兄弟五人,序居其季;自幼好学。7岁时,其父出对“半耕半读”,即应之“全受全归”。18岁中秀才。后受业于关学大儒朝邑李桐阁,与山西芮城薛于瑛(仁斋)、朝邑杨树椿(损斋)并称关中三学正。同治初归乡,在南李村设“有怀草堂”讲习。之后,应知县余庚阳之邀,到学古书院主讲。同治九年(1870)购鲁桥北门外清……[详细] |
毛班香(1841~1910)名经畴,字班香,汉诗之子。中秀才后,即立志从事教育事业,嗣后代父授徒讲学。在教学思想上,他服膺关学创始人张横渠的主张,认为学以变化人的气质,提出“持身用诚,居敬应物”,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他因材施教;在学习方式上,坚持以自学为主,先生着重指导学生精读深思,解答疑问,使其借助已知,探求未知。所读的书,可以自由选择,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毛班香不以儒家经典为限,时有魏源、王韬等的时政论文以及洋务运……[详细] |
毛汉诗(1821~1892)名严苌,本县人。咸丰间,乡试中式后,以教书育人为本,授徒为业。及年老,尚常常为其子班香代馆。生平涉猎甚广,喜为诗,性情诙谐,循循善诱。自言一生有两个得意门生:一是翰林宋伯鲁,一是名医孙文秋。对于右任期望尤殷。喜为人作草书,以所写王羲之《十七鹅》见长。生平诗作共300余首,其中古体长篇描写农村情况的诗,尤为凝炼朴实、生动形象,后汇为《爱吾庐诗钞》,共10卷。宋伯鲁尝称:“毛师之诗,雅健质直,在宋、明人之间。”所……[详细] |
王恕(1416年一1508年),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三原(今属陕西)人 。明代中期贤臣。正统十三年(1448年),王恕登进士第,选庶吉士。后为大理寺左评事,迁左寺副,又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南京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等,历官十九任。也是首任河道总督。正德三年(1508年)卒,年九十三。追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号“端毅”。王恕历仕英宗、代宗、宪宗、孝……[详细] |
李靖(571—649),字药师,原名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详细] |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这是唐代诗圣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中的句子,高度赞扬了万里赴国难的安西士兵,他们军容严整、秋毫无犯,堪称大唐军人的典范,五千安西士兵的领头人就是大唐名将李嗣业,这位陌刀将一生屡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乱的生死存亡中,为军前驱,率领陌刀队“如墙前进”,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 李嗣业是京兆高陵(今天陕西省三原县境内)人……[详细] |
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人物生平1879年(清光绪五年),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详细] |
马理(1479—1556)字伯循,明正德甲戌年(1514)进士。曾任吏部稽勋主事、稽勋员外郎,稽考功郎中光禄卿等职。弘治年间就学三原宏道书院,其学识和文章闻名全国,当时学者都将他与宋代著名哲学家、关中学派代表人物张载相提并论。所著《送康太史奉母还关中序》一文,被传抄国外,朝鲜国将此文作范文传诵。【马理】(1474~1556)明代官吏。字伯循,号溪田。咸阳三原人。自幼聪颖过人,博学好问。正德戊寅年(1518),以吏部稽勋员外郎身份伏阙进谏……[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