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白(1902~1937年),又名沈珍希。初小毕业后,因家境贫寒辍学务农。民国24年(1935年)1月,参加中共潮澄饶县委领导的红三大队,活动于诏饶边境。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坪路、搭桥、旧宙、赤田、汀洋、后岭和分水关等地活动,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妇女会、农民自卫军,领导群众抗捐抗税、抗兵抗丁。同年10月,中共云和诏县委成立后,任三区区委会委员、乌山游击队队长,在云和诏根据地开展武装游击战争。民国25年2月,率队出击湖内保安大队沈东……[详细] |
沈东海(1900~1939年),又名沈澄清,湖内村人。原为东溪船工,民国12年(1923年)当兵参加讨伐陈炯明部。民国15年9月后在北伐军独立四师、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九师任连长。民国20年因部属上山为匪,被撤职拘押至次年4月释放回家。从此沈东海变本加厉,以湖内村为老巢,纠集反动武装,亦兵亦匪,无恶不作。民国22年十九路军二连开抵诏安后,曾围攻沈东海部。民国23年“闽变”夭折,十九路军驻诏连队撤出诏安。沈东海部摇身一变成为“闽南讨逆军”一团……[详细] |
许秀峰(1896~1978年),又名许毓祥,归国华侨。许秀峰生于城关工商业者家庭,但他青少年却无心商场或仕途。民国元年(1912年)秋,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丹诏小学堂,不久,被明新小学破例聘为教员,后又到涤亚小学任教。教学之余,他还攻研祖国医学,阅读大量医学经典著作。民国11年,其弟因商务劳累过度而早逝,许秀峰只好告别教书生涯,回家主持店务。由于经营有方,他主持的“大友秋五谷店”不久扩展为“大友秋洋行”,一跃成为诏安商界首户,许秀峰也名……[详细] |
吴鹤汀(1896~1986年),字诸,城关人。其父吴泗滨系华侨富商,曾延聘塾师,开设松斋私塾。鹤汀童年在家就读,后入丹诏小学。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时,15岁的鹤汀正读高小二年级,即不顾家庭阻拦剪掉辫子,追随时代潮流。辛亥革命后,鹤汀就学于厦门玉屏中学,后转福州省立二中,毕业后拟报考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但因父亲病故而弃学回乡。当时,国内军阀割据,列强图谋瓜分中国,国家民族岌岌可危。鹤汀忧心如焚,立志“教育救国”,以振兴家乡教育为己……[详细] |
谢松山(1894~1965年),城关人。幼年受业于族亲、秀才谢北垣,后就读家乡丹诏书院。辛亥革命时,他带头剪掉辫子投身革命,追随同盟会诸先贤奔走。后考入香港“圣保罗学院”英文系,毕业后任县政府教育局长,不久赴港经商。民国21年(1932年),谢松山移居新加坡,受聘为《南洋商报》副刊。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侵,狂轰滥炸,华侨四散逃难,谢松山身受其苦。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谢松山以其饱醮血泪之笔,写下近百首《昭南竹枝词》,……[详细] |
吴阿柔(1890~1985年),女,西潭村人。自幼送给北蔗村张家为童养媳,丈夫为生计所迫远渡南洋,留下幼小的1男3女,母子相依为命。民国24年(1935年)春,中共闽粤边区特委领导的红三团到北蔗村活动。她接受教育参加革命,任交通员。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5年的一个冬夜,中共云和诏县委约定在北蔗村开会。黄昏,国民党军队突然包围全村,危急关头,她跳窗抄小路去报信,使县委一班人安全脱离。民国32年冬,中共闽南特委副书记莫丁贵夫妇和警卫员……[详细] |
林仲姚(1888~1980年),学名景崇,城关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6岁曾赴漳州府应“童子试”,考取童生。因罢科举,转考广东省潮州金山中学,修业5年。在校常读革命书刊,深受校长杜国庠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为响应革命号召,林仲姚等诏籍同学立即回乡组织宣传队伍,宣传、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并联络驻军管带王得宝兴办民团,扣押知县韩克,迫其宣布起义,诏安独立脱离清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受聘担任诏安县立……[详细] |
涂渺沧(1885~1962年),城关人。少年就读家乡丹诏书院。他追求进步,倾向革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毅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参加著名的“黄岗丁未起义”,失败后避往南洋。涂渺沧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不久,便被《南洋时报》聘为经理兼主编。为唤起民众,他积极倡导华侨办学。他曾在南洋与孙中山会晤,并积极筹款支持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涂渺沧义愤填膺,并在《南洋时报》载文……[详细] |
游子光(1883~1951年),又名太尊,秀篆人。幼年家境清贫,父耕母织。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游子光南渡暹罗(泰国)谋生。初在乡村垦荒种植,后收购农产品至京城曼谷贩售,获利甚丰。进而在曼谷开行坐店,经营土产,数年后遂成巨商。民国7年(1918年)游子光回乡完婚,第二年重返曼谷,并带去家乡酿酒技术,以后便利用当地水果资源酿制各种果子酒和饮料,由于风味独特,很受欢迎,生意日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南洋各埠响应孙中山号召,纷纷建……[详细] |
张尧明(1883~1937年),字德章,号昭文,东峤村人。幼读私塾,少年拜名中医张瑞琳为师,后在家乡行医。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乡民赞扬,海外华侨也慕名前来求诊。民国7年(1918年),一位华侨身患重病在海外医治无效,准备回家“落叶归根”,不料竟被他治愈。那位华侨感激万分,便建议并资助他到安南金塔(柬埔寨金边)挂牌行医,开设一家中药房兼坐堂问诊。不久他因治愈国王女儿的痼疾,获得国王御赐金质勋章,并被聘为皇宫御医,一时医名大震。民国1……[详细] |
田伯良(生卒年不详),字捷乡,清末名医,梅岭乡田厝村人。少时前往平和灵通岩学医、习文,博览医籍,吸取名家临床经验。青年回乡悬壶于城关东关,因医术精良,医德高尚深为群众所敬仰。他爱贫恤苦,不畏权势。曾有一豪绅请伯良出诊,同时又有一穷人请他去给病危的孩子急诊。伯良不顾豪绅的邀请,而急忙赶往穷人家治病救人。豪绅闻知此事十分愤怒,第二天竟执手杖守于路间,伺机杖打并辱骂伯良。受此-,伯良实难容忍,于是愤然卖屋迁居广东汕头,后再往新加坡等埠行医济世……[详细] |
韩希琦(1873~1933年),字君玉,号无闷,城关人。自幼家贫,但聪明好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科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韩希琦被广东潮州文范书院聘为教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赴印尼,任《爪哇公报》主笔。次年,改任华侨学务总会秘书。民国4年(1915年)任“印尼中华总商会”座办兼文教委员会主席,并为《泗滨日报》撰稿。是年5月袁世凯为了恢复帝制,丧权辱国,秘密接受日本“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韩希琦联络南洋各地华……[详细] |
李庆标(1866~1936年),诏安城关人。幼年家境赤贫,初小便辍学牧牛,随父务农。当时,农村破产,民不聊生,不少农民纷纷搭乘“猪仔船”往南洋谋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庆标也离乡背井渡洋到缅甸南部的土瓦,受雇参加当地开荒建设。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李庆标有了些许积蓄,才到达仰光,在一家华侨碾米厂当会计。此时,李庆标立志干一番事业,他认真了解、搜集“仰光米”的产销资料,研究发展“仰光米”的途径,为今后自己投资碾米业做准备。光绪二十六……[详细] |
沈镜湖(1858~1936年),号慎草山人,仕渡村人,清末民初著名画家。擅长写意人物,间作山水、花卉、走兽。所画人物题材多取佛像、渔民、乞丐等,富有生活气息。沈镜湖画风豪放,宗法沈瑶池韵致,融合黄慎笔法,构思新颖,用笔遒劲,是继谢颖苏、沈瑶池之后诏安派中较具影响的画家。作品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沈镜湖主张作画应“一洗时习,独开生面”。其作品流传闽粤和东南亚一带,并被福建省博物馆收藏,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沈镜湖,也是台湾现代……[详细] |
吴世奇(1840~1909年),一名寿徵,字悦卿,北关人。生于商人家庭,先辈早年便赴新加坡谋生。咸丰八年(1858年),清廷取消“禁海令”,允许中国公民自由出国,于是,吴世奇告别家乡,前往新加坡。他起初在英国人开设的锡矿当采矿工,后被提升为监工。他关心工人,与工人打成一片,管好矿场,使矿场增产增收。不料几年后,洋老板眼看矿源开采将尽,竟弃矿而去,使众多的矿工面临失业的痛苦。吴世奇气愤无比,即挺身而出,毅然负起继续办矿之责。他依靠技术员与……[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