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安徽省 > 池州 > 东至县人物

周学海


[][公元1856年-1906年]

周学海(1856-1906),字澄之,又字潜初、健之,安徽池州建德(今东至县尧渡城东门外梅城村纸坑山)人。说起这周氏家族,乃是晚清时期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其先祖周昉周繇,从唐代就移居到建德。学海之父周馥(1837-1921)是随同李鸿章起家的封疆大吏,生有6子:学海、学铭、学涵、学熙、学渊、学辉。学海为长子,虽出身于官宦门第,但自幼十分刻苦好学、才华出众。由于清代朴学、考据之风盛行,他对文字、音韵、训诂、校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虽说周家六子俱芳,椿桂并茂,但人生总有无常。老三学涵,因病医治无效,不幸早亡。这对于全家,尤其是老大学海刺激很大。因而,他在求取功名的同时,孜孜不倦地钻研医学。有一次,老四学熙高热多日不退,群医束手无策。学海经仔细诊察,认为是迟发的麻疹,疹不易出,以致高热不退。一面采用《验方新编》中成方,一面嘱其妻徐氏与家人,以黄酒不断搓抹四肢降温。一夜过来,三弟疹发遍体,热退人安。不仅如此,学海中年之后,积劳多病,深感要“自疗疗人”,只有精通医学,才是唯一出路。

光绪乙酉(1885)年,周学海考中秀才,3年后(1888)乡试中举,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经殿试,赐进士出身。先后任内阁中书、浙江候补知府、江南扬州府粮捕、河务水利同知等,诰授通议大夫三品衔。在泰兴,掌管家族泰合成盐号,领盐运使官衔,包运海盐及门巿批售。虽然如此,但他一生对仕途经济之道,内心十分淡漠,而热衷于博览历代医学名著和医案,终成一代名医。

多年来,周氏亦官亦医。他虽身负公职,但医书箱笥,随身不离,辗转于苏、浙、江淮等处。除尽职尽责地办理好公务外,所到之处,无偿地为民众、僚属诊病开方。在他办公之处,常常是人头攒动,纸墨满桌,笔写不停,口嘱不断,以致废寝忘食。竟将办公室变成了医疗诊所。遇常见病,与常医无别;治危重疑难之病,则见奇效。

30余年来,周学海淡泊名利,布衣蔬食;摒弃浮躁,潜心医道。他辑名家之书,扬众医之长,抒个人之见,以大半生之精力,呕心沥血,终于编著成《周氏医学丛书》这部皇皇巨著!正如后来成为著名工商巨子的三弟学熙,在书“序”中说,大哥“晚年乃举所属稿,手订成编,并取古书之最重要者,如《神农本草经》、王叔和《脉经》,精为校刊,以饷后学……而吾兄之心血亦瘁于斯矣,故未周甲而逝”为此,周氏殚精竭虑,年仅50岁,即离世而去。其事迹载于《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九(46册)艺术一,与清代名医叶天士、薛雪等并列于篇。

《清史稿》说周氏治学“引申旧说,参以实验,多心得之言。博览群籍,实事求是,不取依托附会”。周氏在大力弘扬《黄帝内经》的同时,敢于勘误求真,提出书中的错简、脱漏、讹误等,有百余处。对其中气血精神、升降出入、承制生化、虚实补泻等医理,作了深刻精辟的阐述。对《伤寒论》,从阴阳传变、合病两感及温病,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脉学,在总结前贤诸论的基础上,钩玄索隐,提出“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法等。这些,为现代中医理论及诊断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现时中医临床仍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周氏医学丛书》(见现版书面照片),共分初、二、三集,总计194卷。所辑书目32种:其中增辑书12种,如《神农本草经》、《脉经》、《难经》、《中藏经》等;评注校书13种,如《内经评文》、《金匮钩玄》、《脏腑标本药式》、《印机草》等;自撰著书7种24卷:有《形色外诊简摩》、《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重订诊家直诀》、《读医随笔》、《伤寒补例》。

此外,还有周氏评注史堪撰《评注史载之方》一书,不在以上丛书之列。

《周氏医学丛书》在清光绪十七(1891)年至宣统三(1911)年,由建德褔慧双修馆汇印本初版,受到了社会、中医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欢迎。此后又有3次再版:1936年,建德周学熙以家刻原本(褔慧双修馆刊本)影印;1984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福慧双修馆刊本影印;1999年8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从原丛书中,选出八部书,横排本出版。

歧黄宝库探隐发微,国医大师福泽绵延。如今,周学海的后人,人才济济,多为俊杰。最为突出的是其第三子周叔弢(1891-1984),原名暹字,为著名的实业家、藏书家,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孙辈仅叔弢就有7子3女,大孙周一良(1913-1986退休)为燕京大学学士、哈佛大学博士,北大历史系教授兼副主任。其余各在文教、科技、研究部门工作,为国家的各项事业作出了诸多的贡献。



  同年(公元185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06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任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