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长乐人物

吴德标


[公元1897年-1946年]

吴德标,1897年出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一贫农家中。吴德标的童年是艰难困苦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他进入学龄时期就拿着牛鞭上山放牛,稍大一些便开始下田干活。

1918年,时值青春年华的吴德标,只身来到福州,靠拉黄包车维持生计。开始,吴德标漫无目标,整天在街上转,拉些零星顾客。后来一位雇主多次坐吴德标的黄包车,觉得他为人诚实可靠,便长期雇用。由于雇主是位律师,社交面较广,给吴德标提供接触社会上层人物的机会。随着见识日广,吴德标对贫富不均的社会日益不满,并开始思考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年代,福州地区的民众也深受战乱之害。所以吴德标于1921年转到古田县谋生。在古田县半年多,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德标同古田驻军的一位姓钱的长官邂逅相遇。钱某与吴德标在福州时曾经相识,对吴德标憨厚、老实的性格很赏识,极力挽留吴德标在他军队中供职,当他的帮手。吴德标无牵无挂、穷困潦倒,觉得能在军队中谋一碗饭吃倒也不错。从此,吴德标跨进军营,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农民的儿子难以改变自己的本性,虽然已成为军人的吴德标,仍然勤劳俭朴,踏实能干,很受钱某的赏识,在士兵中也很受人欢迎。1930年,福建省保安队调防,吴德标被调到建阳县驻防,同时被提升为国民党保安团建阳县驻军连长。

正当吴德标春风得意之际,又喜结良缘。吴德标的妻子名叫应茶香,原籍江西省上饶县人。1923年江西省大闹灾荒,应茶香随母流浪他乡。贫困的童年,共同的命运,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吴德标和应茶香紧紧地连在一起。

吴德标的军旅生涯是艰苦的,他一穿上军装就南征北战,马不停蹄。1936年,他奉命调防福建省的罗源县,担任省保安六团机炮连连长。时值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东,连续几次胜仗,在闽浙赣皖边区造成很大影响。先遣队所到之处,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当局不顾民族利益,做出亲者痛、仇者快之蠢事。红军抗日先遣队的一系列活动,不但提高了红军的声誉,而且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内战的事实-,看到了中国抗日的前途和希望。

随着闽东革命形势的高涨,吴德标面临着一生中最大的抉择:是继续跟国民党打内战,还是跟共产党抗日?身为国民党军人的吴德标,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更没有忘记正在继续受苦受难的家乡父老和广大农民,他经常思索农民为什么会连生活都难以维持下去?怎样才能使农民走上不愁吃穿的道路?当吴德标亲眼目睹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真正为穷人着想,为民族利益出发时,他才意识到只有红军才是穷人的队伍,是中华民族之希望所在。于是,吴德标决定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1934年8月底,吴德标打死了营部一名副官,率43名士兵弃暗投明,投奔中共闽东地方组织领导的革命武装。

吴德标率部起义后被编为闽东工农红军十三独立团,仍任连长。1934年9月中旬,红十三团攻打连、罗交界处的大获,消灭了大获的地方反动武装大刀会,打通了连、罗沿海交通线。刚刚起义的吴德标率部参加攻打大获的战斗。他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出色地完成团部交给的任务,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随后,吴德标又随部攻打罗源境内的塔里、上地等地方民团和反动武装,且连连奏捷。吴德标在革命斗争中得到了锻炼。

闽东革命形势的日益发展,危及国民党的地方统治。连、罗地方当局频频告急,使国民党福建当局坐卧不安,急忙调动省保安团配合国民党陆军第八十七师对闽东苏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一时间,闽东地区,乌云滚滚,寒凝大地,-笼罩闽东各县。面对危局,中共连、罗县委决定采取“避敌主力,退往山区,并同闽东特委取得联系,以保持革命武装力量”的方针。然而,会议刚刚结束,国民党军队就包围了连江下屿。连、罗县委领导的西南团面对强敌,沉着应战,利用敌人防守较弱的环节,猛打猛冲,直扑连江的庄里。然后,兵分两路撤退:一路按原计划往丹阳山区撤退;另一路往海边方向转移。吴德标随西南团团长杨采衡带领两个连的兵力迂回到连江下宫,隐蔽活动,直至翌年2月初,才转移到可门一带。此时,形势更加严峻,后有追兵,前有大海,西南团没有回旋的余地。杨采衡和吴德标当机立断,连夜将队伍撤往连江的西洋岛,同柯成贵领导的闽东海上独立营取得联系。

杨采衡、吴德标等西南团200余人撤到岛上后,为了防止目标暴露,将队员分散到各个岛屿上隐蔽起来。但几天之后,国民党军队派飞机在海岛上空盘旋侦察,并派军舰四周围困,岛上的形势越来越紧张,供给日益困难。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杨采衡同吴德标商量,决定暂时遣散西南团,只留下20多名骨干,继续坚持斗争。

在这场反“清剿”的残酷斗争中,吴德标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又亲眼目睹了西南团解体的全过程和国民党当局残忍杀害苏区人民群众的暴行,从而更看清了国民党当局热衷于打内战、祸国殃民的反动本质。因此,吴德标更坚定了革命信念,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西南团在吴德标等人的率领下,转移到罗汉里,并根据中共闽中特委的指示成立了工农红军闽中红军游击支队(以后称第一支队),吴德标担任副支队长。

闽中红军游击支队成立之后,根据闽中特委的指示,在罗汉里建立游击根据地。罗汉里地处福清永泰、闽候、莆田四县交界处,那里峰峦叠山,坡陡林深,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既是国民党当局统治的薄弱环节,又是土匪出没、地方民团气焰嚣张的地方。所以,闽中红军游击支队要在罗汉里建立和巩固根据地,首先必须镇压和清除地方反动势力。1935年7月,闽中红军游击支队按照特委指示,出师官口,歼灭了流窜在一都、东山一带的吴守师和黄吓大两股土匪,并将其赶出据点,遣送回乡。9月上旬,吴德标又率游击队袭击了一都民团联保处,歼敌20多人,缴枪20余支。10月上旬,游击队又攻打了莆田大队盐兵队,活抓敌连长。游击队回师途中,遭到原股匪吴守师等余部的袭击。吴德标组织游击队奋力反击,将残匪消灭在亦山尾,从而扫清了罗汉里根据地的地方反动势力,扩大了红军游击队的影响,巩固了罗汉里游击根据地。在创建罗汉里根据地期间,吴德标总是冲杀在前,英勇善战,指挥有术,经过革命斗争的洗礼和艰苦环境的磨练,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战斗指挥员。

随着罗汉里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工农武装的发展,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区域也在扩展。1938年4月下旬,闽中游击队奉命挥师北上,奔赴皖南抗日前线。5月,闽中游击队到达安徽太平县,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第二连,吴德标任连长。

闽中游击队编入新四军后,新的环境对于发挥吴德标的军事才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此他为了祖国的抗日事业,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历尽艰难险阻,经受了战争的锻炼与考验。1938年底,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率军部特务营从皖南抵达江北,加强对江北地区新四军部队的领导。吴德标随军同往,同时担任特务营副营长兼第二连连长。同年底,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徐海东率四支队在皖东周家岗与日寇激战,取得了皖东反“扫荡”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但是由于操劳过度,加上战争环境的恶劣和营养不良,吴德标胃病经常发作,且日益严重,并呈恶化趋势,最终因支持不住,病倒住院。1945年,吴德标病逝于淮南,时年48岁。



  同年(公元1897年)出生的名人:
姚醒吾 (18971988)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浙江省湖州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吴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