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梧(1617~1673),字君宣,平和县高坑(今国强)霄岭人,少时机智勇敢,好舞枪弄棒,结交朋友,明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在平和县衙当差役。
清顺治三年(1646)十二月,郑成功与其父郑芝龙分道扬镳,反清复明。是时,黄梧虽为差役,但他“饶智勇,喜任侠”,久有投郑之心。不久,他与门役赖升密谋,杀知县,往投郑军。郑成功对他的机智勇敢颇为赏识,委以中权镇左营副将,赏银200两。黄梧归郑后戮力征战,屡建战功。顺治八年十二月,郑计取漳浦、诏安、平和诸县,黄梧升为英兵营统领。顺治十二年四月,黄为郑所重用,升任英兵镇镇帅,不久改任前冲镇(现海澄)镇帅。八月,郑派兵取得揭阳后,黄梧与前提督黄廷、左先锋苏茂同被派驻守揭阳。
顺治十三年,清平南王尚可喜统兵万余回夺揭阳。由于黄梧和苏茂等将领对军情的错误估计,中敌军埋伏,使郑军损兵折将,败归城内。同年三月,郑成功论处揭阳丧师之罪,斩苏茂,黄梧被记责,“戴罪代守海澄”。黄梧虽免一死,但揭阳失利,他曾怂恿苏茂进攻,因而“心终不安”;另一方面,他认为郑氏斩杀素有战功的苏茂属公报私仇(因苏茂曾帮郑成功的交恶宿敌施琅逃避郑氏杀戮而被郑记恨于心),对郑氏“刻薄寡恩”感到心寒;同时他进而分析当时的政治局势,认为清一统天下为大势所趋,遂萌发投清意念。同年六月廿五日,他和苏茂的堂弟苏明等率众献海澄归顺清廷。
黄梧此举不仅使郑失去数十万计军械粮饷,而且失去一个拱卫厦门的重要据点。清顺治帝为此于同年八月十七日封黄为“海澄公”,给予敕印,开府漳州;顺治十四年三月,追封黄梧祖上,并赐金在他家乡霄岭营造宗祠。对此殊荣,黄甚感新主之恩,实心任事,戮力征战,向清帝上《平海五策》,并举荐施琅,积极招抚郑氏官兵;五月,黄梧率兵攻 龙-星塔,打通南北的咽喉要塞;九月,会同宁海将军固山额真郎赛一起收复失地闽安镇。顺治十七年,黄梧晋太子太保,与总督一起督水师出海门,斩郑军闽安侯周瑞。
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在台病逝。翌年初,郑经即位,黄梧上 书密陈乘“彼众贼心未定,神速进兵剿灭之”,建议攻克厦门。十月,黄梧与施琅师出漳州,破厦门、金门,翌年收复铜山,迫使郑经退守台湾。康熙六年,康熙表彰黄梧,授一等功,准袭12次,并赐予“勋高九锡”金匾。此后至康熙十一年,清、郑双方战事较少,黄梧带领将兵屯田垦植,同时积极招抚郑军。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在云南叛清,时黄梧患痈卧榻。翌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建叛清,黄梧闻讯大震,痈口进裂,病情恶化,急托其次兄黄枢及中军总兵吴淑等扶助其长子黄芳度。康熙十三年三月初三日,黄梧病逝于漳州,终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