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四川省 > 眉山市 > 丹棱县人物

万明


[公元1962年-1986年]

万明,1962年11月15日出生在四川省丹棱县。1978年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在县畜牧局工作。1979年调到县广播电视局,担任采编工作。1982年,考上电视大学中文专业。他边学习、边工作,为中央、省、市级报刊、电台撰稿,其中许多文章和作品被采用。

1985年11月,万明调入共青团四川省委主办的《青年世界》杂志社当记者。不久,他去奉节县采访该县东风航运公司团支部书记赵建中做后进青年转化工作的事迹。这是他到杂志社的第一次外出采访。

奉节县坐落在闻名于世的瞿塘峡上,东风航运公司就在长江边上。万明在那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和青年们一起吃住,交朋友。十天以后,他回到了杂志社。一个星期后,一篇题名为《瞿塘峡的回声》的文章,在《青年世界》上发表上,很快产生强烈反响。万明受到读者、部和团省委的好评。他的文章在1986年度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评选中,获报告文学类二等奖,在1986年四川省好新闻评选中获二等奖。

1986年夏天,在我国第一大江、世界第三大江——长江上出现一股前所未有的“探险热”。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落差达5400米。中外3支漂流探险队齐集这里,竞相角逐。

在此之前,日本探险家植村在世界第二大河、落差3200米的亚马逊河上创造了单人漂流6000公里的世界漂流探险纪录。

没有冒险,就不会有成功!没有探索,也就不会有进取!如果没有冒险探索的思想、观念、勇气和献身的精神,人类就不会有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一群中华儿女冒险漂流考察长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正是基于对这种崇高精神和思想的认识,万明一开始就决定要去采访长江,去采访那些敢于为长江漂流探险献身的勇士们。他要为勇士讴歌,为他们呐喊。

于是,万明千方百计地搜集材料,加紧种种物资准备,加紧锻炼身体。

经过种种努力,1986年6月24日晚8时20分,万明终于如愿以偿地踏上了成都至兰州西去的146次列车,开始了奔波劳累的旅程。25日晚11点,他到达兰州,26日又踏上了去西宁的列车。28日,他又转乘汽车向玉树州进发。直到29日晚12时15分才到达既定地点青海玉树州,住进玉树州招待所。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随漂流队赴长江源头格拉丹冬采访。玉树州是漂流队第一个接应站,许多记者已云集这里,等待漂流队的到来。万明住下后对此次采访工作做了进一步考虑,列出报道计划,设想文章的构思,定出发稿时间。他对完成好任务充满信心。万明在玉树州等了5天。这5天中,接应站组织了一个由14人组成的接应队,分乘3辆吉普车,沿通天河而上去迎接漂流队员。万明主动要求参加了接应队。没想到刚行了35公里,公路被洪水冲断,无法前行。当晚接应队就地驻扎下来,3个人挤一顶小小的帐篷,和衣而眠。

4天过去了。这4天,由于通天河水暴涨,河水污浊,不能饮用。接应队员的饮用水需要用汽车到几公里外拉。由于缺水,接应队员就更谈不上洗脸、刷牙了,个个成了花脸大王。到了第五天,河水退了。接应队又前行了60公里,但仍不见漂流队的踪影。万明着急了:是不是漂流队出事了?于是,他邀约另一个接应队员,决定单独沿江上行去接应。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出发了。花了2个多小时翻越了大山,站在高山之巅俯视长江时,他们惊喜无比:江心有几个蚂蚁大的东西在游动。那不是漂流队员吗?万明兴奋地向山下的江边跑去,赶紧打开镜头盖,摄下了这珍贵的一瞬。

接应队得到消息后决定,立即跟随漂流队前进,晚上6点左右,到直门达水文站宿营。

万明一听决定,慌了。上山接应漂流队员时,因天气太热,他随手将太空服压在了路边的石头下,想返回时再取。谁知,这时漂流队就来了。没有太空服御寒,不饿死也得冻死。然而,等他拿着太空服返回时,宿营地早已一个人影也没了。

怎么办呢?这里没有人烟,没有交通工具,惟有荒凉、静寂。万明又经历了一次痛苦的磨练。其中的艰辛在他给父母写的信中有着淋漓尽致的描写:“……等我回到山下,大队人马已全部撤走。我一人处在荒无人烟的藏族地区,语言不通、人地生疏,怎么办?事已至此,唯有拼命往回赶了。我从下午两点开始走,途中遭遇两场雨,衣服湿了又晒干,干了又被淋湿。白天走着还挺浪漫,但天黑后就难受了。又饥又渴,恐怖也袭了上来(从中午到晚上,我只在途中一藏民家喝了三碗奶茶,吃了半块粘(糌)粑。开始我捏一块石头在手里壮胆,到后来累得只有疲劳没有害怕了。根本没有打算在藏民家借宿。走!除了走只有走!有几次累得躺在路中,呈大字形摆开,合眼就睡着了。一见河边有水,顾不得脏臭,埋进头去就饮水。我的体质还不错,一直走到双脚不听使唤,脑子也不清醒,只是本能歪歪倒倒地向前走着。走了很久很久,有几次我都想就躺在路边睡一夜,明早再走。但理智告诉我,这样冷一晚上,明早就别想再爬起来了!当我终于看到水文站的灯光时,心情如同快淹死了的人抓住了一根稻草。我闯进院就不管不顾地胡乱敲门。上帝保佑,敲开的居然是漂流队员住的一间会议室(大家都睡在地上)。我一进门就坐在地上起不来了,抓过茶杯就猛喝。一会儿呕吐起来,连同路上饮的那些脏水全吐了(出来),装了半(脸)盆。从下午两点半走到深夜两点半,100多里路,我整整走了12小时。这在平时真是不敢想象的……”

万明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漂流队员。漂流队员和万明交朋友,互相签名合影留念,把漂流探险的真实情况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万明很快融入漂流队,成了漂流队中的一员。他帮助漂流队员推船,找东西,收拾行李,为漂流队员端茶送水。他还自愿要求参加踏勘队伍,长途跋涉接应漂流队员。有时他还上船和漂流队员一起漂流。对从玉树到巴塘县的经历,万明有这样一段记述:“我们从玉树州起程,经石渠、甘孜、炉霍、道孚、雅江、理塘到巴塘,整整坐了4天车。我们在颠颠簸簸的卡车上接受着阳光的暴晒和阵雨、冰雪的击打。我们所有的人都裹紧衣服,缩成一团,在剧烈抖动的卡车里被雪弹子埋了半截,任随摆布。就是这样一些年轻人,他们在这样的条件下肩负着民族的神圣使命,承受着多种艰苦和危险去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啊!……”

7月22日到了巴塘县后,漂流指挥部决定派一支3人小分队到上游拉哇险滩踏勘,作迎接漂流准备工作。这一段因山高无路,指挥部选派了3个身强力壮的队员去。万明知道后,找到指挥部负责人生磨死缠,弄到一个编外人员资格一同出发了。他们翻山越岭,饥肠辘辘,衣服全湿透了。直走到下午6点多钟,他们才到达目的地。由于太阳辐射强烈,这时万明中暑了。他四肢无力,头重脚轻,浑身冒冷汗,为了不影响踏勘任务的完成,不影响其他几名队员的情绪,他一声不吭地坚持到最后。为了熟悉虎跳峡的报道现场和找好摄影最佳角度,他独身一人悄悄地去考察踏勘。那天,当他筋疲力尽地攀到100多米高的半山腰时,突然一脚踩虚了,从岩壁上向江心掉下去。就在离江面几米远的地方,他奇迹般地抓住了凸出的一角岩石,随后他经过5个多小时的艰苦攀登,又爬上来了。

有一分辛苦,就有一分收获。万明用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所体验、所撰写的描写漂流勇士们征服长-列报道《礁石般坚硬的男子汉们》、《克金沙奇险,破虎跳鬼门》等文章在《中国青年报》上陆续见报。在此期间,他为《青年世界》撰写的《奔向长江之源》、《通天河畔话艰辛》、《漂流队今日在何方》等追踪报道,也先后发表。万明的报道独具风格,生动感人,在读者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1986年9月12日下午,探险考察队队员郎宝洛和孙志岭二位勇士,勇敢地登上黑色密封船,向人类从未征服过的满天星滩和中虎跳滩发起冲击。这两滩长两公里,江道两岸尽是高山绝壁,高达2000米。狂荡奔涌的长江在这里被挤在仅有两米来宽的夹缝里,恰似一条险恶的水龙。水龙在中虎跳滩还折成三个大跌水,高达七八米。跌水之下巨石林立,卷起冲天的波浪,声震天外,令人胆颤心惊。

郎宝洛、孙志岭乘坐的黑色密封船刚行至中虎跳滩,即被暴虐的激流席卷而去。郎宝洛被抛出船外,但他急中生智,一把抓住船绳,死也不放,任随激流翻滚奔涌。后来,郎宝洛用尽全力,终于爬上了绝壁下的岩腔里。但他身处绝境,出没无路,加上衣服早已被江水撕破冲走,他裸露着身体,瘫倒在岩腔里,奄奄一息。黑夜袭来,营救郎宝洛的工作无法进行。

9月13日,在当地一名向导的带领下,营救队员终于在下午16时50分爬到了郎宝洛所处的绝壁顶。他们将救生绳放下。郎宝洛抓住绳子往上爬,但一次次都失败了。最后终因力不从心,从10米高的地方滑落下去。此刻夜幕再次降临,营救停止。郎宝洛这时已在寒冷的夜晚和无食之中度过了近30个小时。

以上这些情况都记录在万明的采访笔记里。郎宝洛、孙志岭遇难前后,万明一直在追踪他们,为他们助威,为他们祝福。

营救工作停止后,记者们便纷纷撤回营地。营地很远,要走过八道瀑布,道路又异常崎岖险恶,万明走在最前面。他们来到一道银色瀑布下,天色已黑,瀑布下的道路已不复存在。他们只好绕过瀑布,踩着七零八落的石头淌水而过。可就在这时,山顶上乱石飞落,有记者发现,走在前面的万明不见了。几位记者连忙寻找,借助手电筒的光亮,他们发现万明躺倒在10米外的瀑布中,鲜血从他的额头上汩汩流出,人们急忙把他从水流和血泊中扶起。只见他脸色苍白,双眼无神,嘴唇微微颤动。

万明的伤势很重。他的头被瀑布中飞流而下的山石击中,颅腔内出血,胸腔内也出血。脉搏已降到每分钟三十几下,十几下……记者们马上给他做人工呼吸。但万明的四肢已开始发凉,瞳孔放大,仅留下一句遗嘱,接着便停止了呼吸。

1986年9月17日下午,在云南丽江县殡仪馆,各界代表和漂流队的全体队员共300多人参加了万明遗体告别仪式。万明躺在松柏丛中,遗体覆盖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和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旗。全国20多家报刊杂志发来唁电,或敬献了花圈。

从1986年6月24日开始漂流采访,到9月13日光荣献身在70多天时间里,万明历尽艰辛,经川、陕、陇、青、藏、滇六省(区),行程上万里,写下了5万多字的稿子,拍摄了大量的珍贵镜头,发表了多篇振奋人心、催人泪下的报道,真实地记录了英雄的长江漂流队员的撼世壮举,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段壮怀激烈的精神财富和不朽的篇章。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也撒入了万古奔流的长江。

为了表彰万明的优秀事迹,共青团四川省委于1986年10月6日授予万明“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并号召全省团员、青年向万明学习。中共四川省委根据万明生前的要求,追认万明为中共正式党员;1986年12月22日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2月25日四川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万明“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也授予万明“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

1987年6月17日,人们在丽江县继红桥头为万明树起一个大理石纪念碑,碑名为“记者之荣”。

(朱会伦)



  同年(公元196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6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