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四川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十四年由户部郎中迁德安知府,寻移绍兴知府,累官至山东右布政使。后致仕归,年九十七卒。汤为人宽厚俭朴,内服疏布,外以父所遗旧袍袭之。为政持大体,不事苛细,不以廉自炫。知绍兴后,新修学宫,广设社学,缓刑罚,恤贫弱,旌节孝,济灾荒,深得绍兴人民爱戴。
时山阴、会稽、萧山三邑之水汇三江口,入海,潮夕日至,拥沙积如丘陵,遇霪潦则水阻沙不能骤泄,良田尽成巨浸,当事者不得已决塘以泻之。塘决则夏旱,岁苦修筑。为此,汤绍恩组织人员查阅有关水利资料,亲率人员遍察水道,经多次实地踏勘,毅然选定距玉山斗门以北约6里处之三江口,作为闸基兴建三江闸。工程始于嘉靖十五年(1536)七月,翌年竣工。设闸门28个,象征二十八宿,故又称“应宿闸”。闸内建有“泾溇”、“撞塘”、“平水”三内闸,备大闸冲溃之御;闸外筑石堤400余丈以扼潮水冲击。刻“水则石”于闸旁,用以根据水势潮情启闭闸门。嘉靖十七年(1538),汤绍恩又主持将古鉴湖东塘、南塘及通塞之堰、闸改建为水浒,东西连亘百里皆成通衢,既利于蓄水,又便于交通。
三江闸修筑后,山、会和萧山周围数百里免水潦之患,士民德之。从明万历年起就于府城开元寺和三江闸旁建立汤公祠、汤太守庙奉祀。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敕赐汤绍恩为灵济侯,雍正三年(1725)敕封为宁江伯。明代文学家徐渭撰联云:“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炼石补星辰,二月兴工当万历,于汤有光。”1987年新建连接三江闸左侧之大桥,绍兴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汤公大桥”,以志纪念。《明史》有传。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濡﹢鏌i悢绋款棆缁绢厸鍋� 闂備胶枪缁绘劗绮旈悜鑺ュ剹婵°倓鑳堕悵鍫曟煟濡も偓閻楀﹪锝為敓锟� 缂傚倸鍊搁崯顖炲垂瑜版帗鍋熸い鏍仜鐟欙箓鏌涢锝囩煂缂佸鎷� |
缂傚倷绶¢崳顔嘉涚粙顢跺┑鐘灱椤旀劙骞忛敓锟�13001937闂備礁鎲¢悷閬嶅箯閿燂拷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缁狅綁鏌熺€涙ḿ鐭嬬紒顕嗙畵閺屻劌鈽夐搹顐㈩伓 QQ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10748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