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武进区人物

万国鼎


[公元1897年-1963年]

万国鼎

万国鼎(1897—1963),江苏武进人。农业历史学家,中国农业历史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第一任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自1920年就开始涉足农史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经过40多年的积累,建立了宝贵的农史资料收藏,并创办我国最早的农史刊物《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农史研究集刊》,在国内外农史和科技史学界颇具影响。他对中国农业古籍、农业历史的研究成果卓著,尤其是由他主持编写的《中国农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史的著作,堪称农史研究的里程碑。1987年,该书获得农牧渔业部(今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成长经历

万国鼎,1897年12月26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江苏省武进人。父亲营农经商,母亲操劳家务教育子女,万国鼎在母舅的熏陶下,自幼就勤学好问。幼年时期,先后在武进北乡小新桥私塾和小学读书。1910年7月小学毕业,同年考入江苏省立常州中学。1915年6月中学毕业,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学院,后因战乱辍学。由于他生在乡村,从小就喜爱农业,1916年9月重新考入金陵大学农科。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除了学习农科专业课以外,还选修了一些文史课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校时期,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过金陵大学农林学会会长、《金陵光》、学生自治会主席、五四运动议事部副主席、南京学生会大学生代表。

1920年,万国鼎金陵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协助钱天鹤教授进行蚕桑试验、推广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翌年,经钱天鹤介绍到上海美国丝商设立的生丝检验所(当时称万国检验所)任技师,后因兴趣不合而辞职。1922年6月,被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招聘为,负责和校订有关农业图书。1924年1月,回到南京任金陵大学农经系讲师兼农业图书研究部主任。1932年9月,改组为农经系农业历史研究组,他仍任主任,并从此和农史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1932年11月,就任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原称国防设计委员会)专职专员,并在金陵大学兼任教授、农业历史研究组主任。后因资源委员会工作侧重于重工业,1936年春万国鼎也由专职专员改为兼职专员,主要从事农业古籍资料整理和农业历史研究及教育工作。

七七事变后,万国鼎从南京到重庆,在国立政治大学地政系任教授、系主任,兼中国地政所研究员。尽管抗战时期工作和生活都相当艰难,但他仍坚持搜集、整理农业历史资料,直到抗战胜利后,随国立政治大学返回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国立政治大学欲南迁广州,万国鼎和部分反对南迁师生一起,坚持上课,一直到南京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给了他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机会。1951年3月,他到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同年年底分配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农教处工作,负责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的调整和规划。1952年8月,调到农林厅计划室工作。1953年8月,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教授。1954年4月,在金善宝教授的关怀下,调回南京农学院(1984年后为南京农业大学)农经系任教授兼农业历史研究组主任,负责中国农业历史资料的搜集、研究和整理。1955年7月,农业部批准南京农学院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由万国鼎任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57年成立后,农业遗产室成为该院建制,与南京农学院实行双重领导,并扩大编制,增拨经费,建设研究大楼。万国鼎在这段时间雄心勃勃,率领全室同志广泛搜集全国各地农史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农史研究创造条件。正在工作蓬勃开展的时候,不幸因脑溢血突发,于1963年11月25日逝世,享年66岁。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897年)出生的名人:
毛宗良 (18971970) 著名园艺学家、园艺教育家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


  同年(公元1963年)去世的名人:
施承志 (18831963) 中国国民党元老、民国开国将军 浙江省杭州市

下一名人:潘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