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山西省 > 长治市 > 武乡县人物

郝兆文


[公元1922年-1985年]

郝兆文,民国11年(1922)8月出生于山西省武乡县石门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在家乡小学读书,因家庭贫困辍学,而后在家乡学木工和当雇工等。民国28年2月,年仅17岁的他,就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入伍后任山西省武乡县关家垴编村青救会秘书、救联会主席、村长、中共武乡县一区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1949年南下福建途中任长江支队三大队一中队区委书记。入闽后,在南平先后担任中共南平县第三区(今樟湖)区委书记兼区长、中共南平县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常委、-局长、宣传部部长、中共南平县委第三书记兼城工委书记、中共南平市委-、中共南平地委农办副主任、地区农机局局长、二轻局局长、行署经委第一副主任、地区革委会工交组组长、南平市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南平市委副书记、书记等职。

“文革”期间,郝兆文遭受严重破孩。但始终坚持党性、坚持原则。粉碎林彪、--集团后,于1977年8月,郝兆文调任中共建阳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地委第二书记。1978年8月调福建省总工会,历任党组书记、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第九届执委,中共福建省委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省第五届人大常委等职。

郝兆文入闽,首任中共南平三区区委书记时,古田尤溪2县土匪猖獗,严重威胁新政权的建设。他领导广大干群配合解放军,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和土地改革等工作。调任县委工作期间分管工农业和主持全面工作,兢兢业业为南平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郝兆文任城工委书记和县、市委书记时,正值南平解放初期,仅有两家小型机器厂和几家个体打铁店,从业人员200多人。他领导开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将私人铁器厂联合组建首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南平通用机器厂;将个体铁器店和五金店联合组成生产合作社、合作组。后又将第一、第二、第三三家机器厂,进行调整扩建为南平水轮泵厂(今南平电机厂前身)、南平汽车修理厂(今南电柴油机分厂前身)、拖拉机厂、水控设备厂和南平钢厂等;为南平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文革”期间,郝兆文和职工群众不断排除干扰,坚持生产,南平化工厂炭黑产量和工业产值稳步递增。当时南平市磷肥厂因原料、燃料供应不足,-大幅度压产,到1975年企业全部停产,面临生存危机。郝兆文急农业肥料之急,号召职工自力更生,克服了困难,坚持生产,恢复生产磷肥产品。至1976年,南平市实现工业产值21032.3万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41.84万元,增长527.92倍。

郝兆文注重抓好农业,1970年1月29日,他决定开发大横新村,筹资35万元,组织劳力487人,在大横新村安家落户。委余仕珍、胡诏史等四人组成领导小组,带领干部和技术人员11人,从事规划和组织工作。干群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开垦山地100公倾、茶山3333公顷、农田近27公顷、养猪400头、修建大横头水库一座、挖掘水渠10千米,引该渠水灌溉群众山、四朵山、康石山和铁山的山地133.33公顷、农田10公顷。建筑各种用房19栋、面积1300多平方米。号召职工“实现四个一”:一人开一亩田、一亩甘蔗、一亩茶山和养一头猪。职工们经过几年辛勤创业,变荒山为农田和茶园,变山坳成水库和鱼塘。他为今日大横茶场成为福建省南平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奠定了坚实基础。茶场年收粮食20吨;产茶15吨,制成粗精茶叶14.5吨;每年提供商品猪1000头、种猪50头、鱼产品10~15吨;年产值150万元;上缴税利6~7万元。

1976年,郝兆文号召各公社开发荒山,开展造林、种茶、种果树等多种经营。动员夏道镇(公社)各大队劳力8000余人,开垦夏道镇后山——麒麟山,建成夏道茶场。鼓励干群同心协力,仅用半个月时间,开辟茶山133.33公顷。还筹建夏道畜牧场(南平市副食基地夏道场),成为畜牧、果树和养鱼的综合场,为夏道镇富余劳力提供就业出路,并增加夏道镇财政收入。在这基础上,企业经营愈来愈好,成为本省乡镇企业先进单位。

他倡导各公社(乡镇)平整土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动员市属机关和驻延省、地属单位的工作人员万余人支援西芹镇长建村平整农田36.7公顷,使它成为旱涝保收田。

为了改变南平山区交通落后状况,决定成立南平市修建公社公路指挥部,他兼任总指挥。任上,呕心沥血,踏遍境内山山水水。因资金不足,提出“民办公助”的办法筹措资金。使境内公社公路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呈“掌形”展开,配合国道、省道向各公社、乡村和邻县辐射。他亲自抓了关键性工程,如:修建水东(明翠阁)路段,提高路基,拓宽路面,减少来往车辆阻塞,基本保持畅通;开发杨真堂居民区公路,方便居民工作和生活;修建环城公路,起于瓯朋线水南公路大桥,经环城运行,至安丰地段,全线12千米,(任内规划,1979年破土动工,1981年12月通车),缓解市区车辆过多的压力;修建新建村至沙溪口水电站路段(沙溪口水电站建设中才竣工)与316国道相连。同时,着手修建几条乡际公路:东坑至太平、太平至樟湖、樟湖至巨口、巨口至赤门、巨口至洋后、洋后至大凤、大凤到吉溪与赤门公路汇合至市区、安丰至大洋和茂地、茂地至来舟,西芹至塔前、塔前至夏道、夏道洋头到虎山、樟湖至西塘等。为了缩短路程,节省投资,他亲自带领有关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从瓯朋线上的东坑(横排路)出发,沿途爬山越岭,途径夏道,炉下、太平、樟湖、巨口、赤门、洋后、大凤、回到南平。途中跋涉,不畏艰辛。在郝兆文领导下,农村广大干群排除“文革”中的各种干扰,坚定地修公路、架桥梁、筑涵洞,历经三年,基本实现了南平市乡乡村村通公路。至1978年,境内17个乡镇全部通了汽车,在224个大队(行政村)中,有187个通了汽车,占83.5%。全市公路总里程915.5千米。南平境内,江河密布,他倡导集资修建公路大桥,先后建成沙溪口、来舟、峡阳、七星桥和龙池等大桥,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南平人民怀念郝兆文,赞誉他为“公路书记”。

1978年下半年,郝兆文调省总工会工作。

郝兆文工作扎实,深入基层,经常下乡考察,体察民情,现场办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生活俭朴,不搞特殊化,下乡下厂,同工人、农民同吃同劳动。为人谦虚,平易近人,作风民主,经常与党外人士谈心,听取意见。

1985年5月30日,郝兆文在福州病逝,终年63岁。



  同年(公元192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5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叶全兴